近几年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上,AI--人工智能都无疑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热词。 在当代的国内教育邻域当中,“人工智能+教育”也已然成为人们话题。人工智能的技术核心部分--编程 也因此逐渐的走进课堂,走进广大的家长及孩子的事业当中。 
早在2019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首次颁发教育部办公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重要通知。 
人工智能在2019年被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且媒体对两会的报道也是充满了科技未来感。 “AI机器人上两会”、“AI合成主播上岗”、“智能眼、全能耳助力两会”,这些充分运用了信息改革成果的新传播方式,成为了两会的吸睛两点。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国家各部委就相继高频率推出多项与人工智能、编程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将信息技术(含编程)纳入日常课程,甚至纳入到高考的选考科目当中。 
2018年1月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将从兴趣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并大幅度提升了学生在编程、计算思维、算法方面的思维要求。 2018年4月 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计划强调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将人工智能切实融入实际教学环境中,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2018年6月 江苏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纲要><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纲要>的通知》,要求在中小学普及机器人编程教育。目前,南京市已有部分学校尝试在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机器人编程、做动画,培养孩子计算思维。 2018年9月 重庆市教委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编程教育的通知》,就加强中小学编程教育提出要求:小学3至6年级累计不少于36课时,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机器人编程教育专职教师。 2018年11月 中国首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AI上未来智造者》正式出炉,并且在上海嘉定等区域进行试点教学。 
自人工智能的热潮来临,越来越多AI应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意识到AI重要性的不仅是研究室中的学者专家,还有无数十分注重孩子教育的中国家长们。 跟上人工智能时代步伐,机器人编程成为最好的踏脚石。在家长们的推动下,国内掀起了一股机器人编程的热潮。 因此,让孩子获得优质的机器人编程教育,在踏入全民AI时代不落伍显得越发重要,机器人编程教育普及自然得提上日程。 
在全球范围来看,机器人编程教育早已是主流了,欧盟中15个国家(不完全统计)课程中增加机器人编程教育,其中12个国家在高中设立机器人编程,9个国家在小学设立编程课程。保加利亚、丹麦、爱沙尼亚、希腊、爱尔兰、意大利、立陶宛、葡萄牙等11个欧洲国家都将信息、通信和技术课程的重心转移到了机器人编程和计算机科学上。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机器人编程教育的渗透率仅有1%,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机器人编程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编程在国内已经是越来越热的词了。 很多有前瞻性的家长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让孩子学习机器人编程,学习机器人编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独立思考的能力。 信息技术推动时代发展,需要人发挥自身主观思考能力。毕竟,思维方式才是打开未来数字时代的终极密码。 
孩子学编程,重在培养“编程思维” 编写程序,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老大难问题分割成一个个简易的小问题并逐个击破,化繁为简。在过程中,孩子们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代码合理地安排在整个程序中,才能使得程序更加流畅地处理输入-演算-输出,整个过程将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大大的锻炼和提升。 编程培养孩子细心、专注和自我纠错的能力,如果在编写过程中错了一个代码,就会造成程序大乱。因此,编程不仅能培养孩子严谨、认真的做事品质,也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孩子们的探索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少儿编程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帮孩子从小养成一种编程思维,“学习编程不是为了写代码,而是代码背后,多样的发展空间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