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某场馆内,一群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正围着一台机械装置手忙脚乱地调试。突然,倒计时响起:"五、四、三......"随着裁判一声令下,这台由高中生设计的"珊瑚保育员"机器人灵活地伸展机械臂,在模拟海洋环境中精准完成了人工珊瑚移植任务。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全球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真实写照。
这项连续举办36年的国际赛事,今年迎来了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近千名选手的同场竞技。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赛场里,我们既能看到美国加州选手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轻量化机械部件,也能发现中国学生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感系统。这些年轻人用代码和零件搭建起一座座连接世界的桥梁,正如赛事CEO克里斯·摩尔所说:"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工程师,更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
在浙江台州,有个叫陈春毅的职校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普通少年,凭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斩获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一等奖。面对设备突发故障,他带领团队彻夜调试,用创新性的侧移方案解决了机器人重心偏移难题。现在的他不仅是台州市工匠之星,更成为《人民日报》报道的榜样人物。谁说职教学子不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上海赛区的赛场上同样精彩纷呈。由华二紫竹分校高中生组成的Violet Z战队,创造性地将全自动定位系统引入机器人控制系统。他们设计的"珊瑚保育员"不仅能完成基础移植任务,还能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作业路径。指导老师宋金阳看着学生们欢呼雀跃的身影感慨:"这些孩子里,未来肯定有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工程师。"
在西南地区,一场关于科技创新的接力赛正在上演。成都新津的ENJOY AI选拔赛上,来自泸州山区的小学生毛俊麟、毛雅琦姐妹,用亲手编程的机器人完成了"飞跃太空"任务。当他们的飞行机器人精准降落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赛事裁判长马健说:"这些孩子展现出的创造力,丝毫不逊于大城市的学生。"
这项赛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成长生态。往届优秀选手如今活跃在人工智能、精密机械等领域,他们又反过来指导新生力量。就像华二紫竹校区的"以老带新"模式,让科技创新的火种越传越旺。来自美国的参赛者伊莎妮说:"我们跨越太平洋而来,就是想感受这种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 在成都天府农博园的赛场上,我们看到了更多接地气的创新。当"运动会闭幕式"赛项中,绵阳小选手设计的机器人完美完成会旗交接任务时,评委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些孩子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用编程控制机械臂点燃"烟花",让闭幕式环节充满科技感。正如参赛者陶继奥所说:"比赛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场全球瞩目的赛事,正在培育着新一代科技创新人才。从上海到成都,从东海之滨到川西平原,无数青少年在机器人设计中找到人生方向。他们通过机械结构设计、电路系统搭建、软件编程等实战训练,提前体验着工程师的日常。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指出的:"FRC不仅是竞技场,更是孕育未来工程师的摇篮。" 当我们在成都街头看到获奖队伍合影留念时灿烂的笑容,在上海赛场目睹中外选手切磋技艺的友好场景,就能深刻理解这项赛事的价值。它不仅让青少年掌握编程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协作、逆境应对等综合素质。那些在调试中熬红的双眼,在成功时绽放的笑容,都在诉说着科技创新的魅力。 这场跨越国界与年龄的赛事,正在书写着属于Z世代的科技传奇。从台州职校生到华二学霸,从沿海都市到西部小城,无数个"陈春毅"正在用智慧和汗水,搭建通向未来的桥梁。正如《人民日报》报道中展现的那样,当青春遇见科技,当创新碰撞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比赛的胜负,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