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中小学育苗优才研讨会暨“粤创杯”启动仪式在广州报业文化中心举行,研讨会汇聚教育界、学术界和政策界的智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有专家指出,信息学教育要从“会写程序”走向懂得让机器思考,学校应提前布局AI素养与跨学科协作课程,帮助学生面向未来,学习如何与智能共生、共创。 比赛信息 首届“粤创杯”中小学生AI应用创作与科学素养展示大赛于10月启动,报名截止时间为11月9日。大赛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和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担任指导单位。 大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分为AI应用创作组和科学素养(信息学)实践组两大赛项,不收取报名费等任何形式费用。下载“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或关注“广州日报”“广报求学”“广州广报文化”微信公众号并输入“粤创杯”,即可进入参赛通道。大赛设立AI应用创作组,涵盖“内容创作”“视听觉创作”“应用工具创作”三大赛道。 参赛者可以通过生成式AI、智能编程工具、多模态创作平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可选择用AI讲述岭南故事,也可用数字技术展现体育精神与湾区活力,还可用智能设计探索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等未来应用场景。入选科学素养(信息学)实践组决赛及AI应用创作组的优秀作品将有机会通过直播、现场路演等形式,亮相2025 XAIR大会(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大会)嘉年华。 减少焦虑,以想象力驱动AI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才发展中心主任黄亚认为,未来趋势是“专业的人+AI>普通人+AI>专业的人>普通人”,人工智能素养将成为人类的“第二语言”,这也意味着未来社会更需要能与人工智能共创的人才。不同地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存在核心的共同点,例如“发现潜能比筛选成绩更重要;跨学科探究比单科拔尖更持久;真实任务比模拟考试更能激发创造力”。 中山大学ACM队教练林瀚则观察到,如今不少人存在“AI焦虑”,“例如,学生非常担心AI会取代他们将来的就业岗位。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问我时,我都会说,你的想象力越丰富,AI的执行力越强,AI工具就能帮你实现越多的可能。因此,我鼓励学生积极试错,大胆尝试。” 广东实验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信奥队主教练陈茂彬分享道,在早期选拔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比较关注学生的钻研精神、学习能力。省实为学生提供编程公益课程,向学生普及编程入门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选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培养,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规划。“信息学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它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挑战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能力、产生成就感。” 对于信息学学习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变化,广州市铁一中学教研处副主任、信奥队主教练陈旭龙分享道,坚持学习信息学的学子中,不少人展现出打破学科壁垒的复合型能力,例如有学子进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后研究智能问诊项目,有学子结合法学专业推进AI律师项目。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学思维,对他们的成长大有益处,学生到了高校后能展现出更大的爆发力和潜力。 因材施教,拓宽信息学人才成长通道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万海表示,信息学竞赛的赛程长,竞争激烈,例如省级赛事往往是从2万多名参与者中筛选出十余名省队选手,“想要走到金字塔尖,试错成本高,竞争很激烈。”他期待借助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的“粤创杯”等赛事推进信息学教育普及工作,同时形成良好的信息学人才培养生态,拓宽人才成长的通道。 明师教育总经理曾海华说:“‘粤创杯’这类赛事有助于普及信息学知识,引导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注重夯实数理基础。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接触信息学,有助于拓展孩子的数理思维、创新思维。” 神兽鲲鹏成长平台创始人赵堃表示,“希望能通过赛事向更多人科普信息学背后的学习逻辑,给家长们科学的指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生态,挖掘出有天赋的学子。” 图灵编程CEO罗镇江表示,学信息学并非越早越好,部分学生升入高年级后,或许会对数学有更深入的理解,接触信息学时也会更从容。孩子是否适合学信息学,这因人而异,家长不必盲目焦虑,更重要的是看孩子对信息学是否真的感兴趣、是否学有余力,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培养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