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和大学老同学聚会,好久不见,大家边吃边聊,从工作聊到娃。 他是我们系里当年最爱钻研技术的那种人,现在在一家AI独角兽公司做算法负责人。平时写代码、训练模型、搭建系统几乎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家,他是一个9岁男孩的爸爸。聊到孩子教育,他忽然语气认真了下来,说了一句让大家印象特别深的话: “我没指望我儿子以后做程序员,但我坚持让他学编程——因为我不希望他长大后,被技术世界困住而不自知。”
一桌人顿了几秒,然后他慢慢讲起了他儿子学编程的点点滴滴。不是高深的技术,不是得了什么奖,而是孩子第一次自己做出一个小游戏时,那种“我能创造一个东西”的眼神。他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AI模型、自动化工具。最近他团队还在用DeepSeek写代码、生成测试,但他越来越发现一个事实: 未来不是“你要不要会写代码”,而是你能不能“告诉机器你要什么”。这背后的前提是:你得理解“机器怎么想”,哪怕你不自己写代码,你也要知道程序如何执行、数据怎么流动、哪里会出bug。这就是他希望他孩子从小慢慢掌握的东西——对技术的理解力和控制感。他儿子7岁时刚开始接触Scratch编程,有一天他想自己做一个“会说话的恐龙”。他举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是陪着孩子一起动手。 从一开始,孩子就得一步步思考: 恐龙走出来说什么? 说完话要不要停一下? 按哪个键触发对话? 如果恐龙碰到按钮,接下来发生什么? 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在引导他“拆问题”,把一个大任务,拆成一连串小逻辑。每次他完成一个小模块,就有一种“我解决了”的成就感。这种过程,本质上是计算思维的培养,比死记硬背强太多。 我们程序员,AI工程师天天在做的事,不就是: 把需求拆解成逻辑步骤, 每一步都让机器“听懂”并执行吗? 孩子早一点接触编程,不是为了写出多牛的程序,而是从小就建立一种“遇事先想清楚逻辑、然后动手实验”的思维习惯。 我让他学编程,并不是因为我希望他长大以后当程序员。相反,在AI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比很多家长更清楚,技术更新换代有多快,具体某一门语言的技能价值,其实是“可替代”的。我真正看重的,是编程带给孩子的底层能力——结构化思考、逻辑推理、问题拆解、专注和延迟满足感。
编程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主动解决问题”的自信他说那会儿疫情在家,他陪着孩子,刚开始学的时候,和大家一样,也遇到很多卡壳——比如明明加了“跳跃”指令,角色却不跳;或者动画卡顿,他着急地说“我明明设置了呀,怎么不对?”但我没有马上告诉他答案,而是陪他一起试。我们把逻辑一个一个调出来看,发现是指令顺序写反了。他很开心,说:“原来是这样啊!那我再试一次!” 这个过程中,他学到的其实不是“正确答案”,而是“试错—调试—修正”的完整闭环。这种感觉,是语文数学课上很难体验到的。 编程是一种高度反馈机制的活动,你每次点运行,结果立刻显现。这种“即时反馈 + 自我修正”的过程,非常适合培养孩子的几种能力:专注力、挫折复原力、解决问题的耐心。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训练“未来不被替代的能力。这几年身边找他咨询学习儿童编程的也很多,他总结下来,现在很多人谈“学编程”,容易陷入两个极端: 要么觉得这就是未来的“刚需技能”,赶快卷起来; 要么觉得AI都能写代码了,学了干嘛。 他的看法是:不是让孩子和AI抢饭碗,而是让他们更早学会“如何和AI打交道”。未来一定是人与智能系统协作的时代——你越懂技术,越不被技术限制。你会提问题、能搭结构、能抓重点,这比你写十万行Python都值钱。 如果你也在犹豫要不要让孩子学编程,他的建议是:
不要急着学“多难的语言”,先从图形化开始,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不要用“以后好就业”来绑架孩子,编程的本质是启发思维;
不要求孩子写出大项目,但鼓励他们尝试调试、复盘,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编程只是“媒介”,真正重要的是它带给孩子的思维方式、自信、和面对未知的勇气。如果家里有爸爸妈妈是程序员的,自己带最好!学习节奏、时间更适合孩子。如果没有,尽量选线下或者线上小班教学少儿编程课,尤其是学到Python,Java或者C++。 但自从做了爸爸之后,用他的话说他开始特别关注一个问题: 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学编程,才能真的学进去,而不是“刷题式灌输”? 说实话,作为程序员,我更看重的不是孩子会不会写“print(‘hello world’)”,而是他能不能真正理解背后的逻辑,会不会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孩子学编程,一开始的新鲜劲儿过去之后,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卡壳、走神、放弃。之前让他在某平台上自学过Python,20分钟不到就开始玩铅笔头了。我还得在旁边“盯课”,结果我也没心思干自己的事。换成小班直播之后不一样了。老师会直接点名互动,“你这段代码哪里错了?”、“你猜这个print输出什么?”孩子一开始还会躲着答,后来慢慢开始抢答了。他知道自己随时会被cue,就不会像看视频那样溜神。而且老师不是那种“照本宣科型”,讲解的时候经常会说:“你们写代码时,是不是经常漏了冒号?”一下子孩子就笑出来了,感觉被理解了,也更愿意跟上进度。小班最大的优势之一是老师能记住每个孩子的状态,哪怕是线上。有一节课讲循环结构,孩子没理解“while循环”的执行顺序,自己试了几次都错,脸上已经露出“我要放弃”的表情。结果老师看到他卡在那一块,专门用他提交的代码现场讲解,还顺手画了流程图,讲完问他:“你现在能讲讲为什么前面是两个0了吗?”孩子试着讲了出来,老师还特地夸了一句:“太棒了,你这次自己想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互动,而不是交作业式的“批改评语”。编程不只是技能,是陪孩子建立“我可以”的自信,这可能是最让我动容的地方。我是一个AI程序员爸爸,工作中我追求技术的效率和突破,但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更看重的是节奏、温度和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