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当年在大学里被C语言折磨到头秃,工作后也写过几行脚本的“半吊子”程序员家长,陪娃学编程这几年,我的感受可太复杂了!一开始,纯粹是跟风。看别人家孩子都在学,怕自家娃落后,就稀里糊涂报了名。心想:“我当年都能折腾明白点皮毛,现在小孩学的图形化、Python这些,总不会太难吧?”结果,现实啪啪打脸。一、旁观者清:娃学编程,比我想象的“野”我以为编程就是讲语法、敲命令。坐在娃旁边看他上课,我才发现自己想得太“官方”了。“妈,这不是做题!” 我家小子第一次怼我,是我指着他屏幕说“你这逻辑不对,应该这样写…”。他一脸嫌弃:“我在搭我的游戏世界!我这样设计,我的‘小怪兽’才能从这边跳过去!条条大路通罗马懂不懂!” 好家伙,我这“学过编程”的脑子,下意识就想找“最优解”,可孩子要的是“实现我的想法”,乐趣和创造力才是第一位!“试错”是常态,耐心被反复摩擦。 看着他代码报错,急得抓耳挠腮,我在旁边那个急啊,恨不得自己上手改。但机构老师(线上那种)总强调:“让他自己‘Debug’!找bug的过程就是学习!” 看着娃一遍遍尝试,失败了嘟囔几句又继续,最后终于成功时那个兴奋劲儿,我才真正理解:编程培养的不仅是技能,更是面对问题死磕到底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单纯学会写几行代码值钱多了!“项目思维”初养成。 有次看他为了完成一个动画小故事,居然自己画了分镜草图(虽然很抽象),然后拆解成背景、角色、动作、对话…一点点实现。我惊了!这不就是最朴素的“项目分解”和“任务管理”吗?我这个“学过编程”的家长,当年写课程设计都没这么清晰!编程让孩子学会了把大目标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完成,这种思维迁移到学习其他科目甚至生活里,都太有用了。二、学过编程的“后遗症”:看世界的角度变了 陪娃学编程久了,我这个家长看问题的角度也悄悄发生了点变化:“逻辑强迫症”加重。 现在听娃说话讲故事,或者看一些流程说明,脑子里会不自觉地想:“这条件清晰吗?有没有遗漏的异常情况?这个循环能跳出吗?” 感觉自己的逻辑链条被编程思维强化了,做事更讲究条理和步骤。对“黑科技”祛魅。 手机里的APP、好玩的网页小游戏,娃现在看到第一反应是:“爸爸,这个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能用我们学过的XXX(某个编程知识)实现吗?” 我们俩一起猜背后的实现逻辑,居然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种“拆解”和“理解本质”的能力,让他(和我)对看似复杂的技术不再畏惧,反而充满探索欲。更理解“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技术迭代太快了!我自己当年学的那点东西,现在看早就过时了。看着娃学的工具、语言,比我当年学的友好、强大太多。深刻体会到,在这个领域,保持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某个特定技术点更重要。这也是我特别看重编程教育带给孩子“学习力”的原因。三、为什么我坚定选择线上学编程?作为一个“过来人”家长,也体验过不同的学习方式,真心觉得线上学编程(尤其是入门和兴趣培养阶段)优势很明显:时间灵活,碎片化利用。 不用接送!省下的时间娃能多睡会儿,我能喘口气。放学后、周末,甚至旅行住酒店,有电脑有网就能学,特别适合现在孩子时间被切得很碎的情况。试错成本低,选择范围广。 不用局限在本地那几家机构,可以接触到全国各地真正的好老师、好课程。先试听,觉得合适再继续,不合适换一家也方便。学习节奏自己掌控。 录播+直播结合的模式,娃没听懂的可以回放,理解快的可以加速或挑战更难的拓展任务,比大班课“一刀切”更个性化。环境熟悉,更放松。 在自己家书房学习,孩子心理上更放松自在,尤其是那些有点内向的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反而更容易专注和提问。四、从零基础到敲开IT大门亲戚的蜕变说到线上学习,不得不提我表弟的故事。这小子大专毕业,之前工作一直不太稳定,收入也普通。去年初跟我聊天,说想彻底转行,对IT有兴趣但完全零基础,问我咋整。我结合自己“学过编程”的经验和观察娃学习的体会,觉得线上系统学习是条路子。所以,作为一个学过点编程、又陪娃在学编程的家长,我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编程不只是门技术,更是一种思维体操。 它带给孩子的逻辑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韧性和持续学习的习惯,才是更宝贵的财富。而选择线上学习,在当下确实是个高效灵活的好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