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在线家庭教育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中,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刘嘉、北京宽高教育集团总校长王金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一起探讨了AI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下是圆桌讨论主要内容。 『要引导孩子顺应这个时代』 丁延庆:今天,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还是挺有危机感的,因为我发现,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轻易取代我的工作。 我是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简单来讲,就是研究各种教育选择、教育决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对一些教育选择、教育决策提出相应的建议。我曾经尝试向DeepSeek问过一些问题,包括高考志愿填报、分析对比学校的专业等等,它都说得头头是道。我发现,它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见解是有一定深度的,这让我感到有点恐慌,感到我们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不可替代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相对来说,孩子们在AI时代比我们的适应性要更强一些。所以,对孩子们来说,首先必须接受、学习,尽快地掌握AI技术,这是毫无疑问的。要让孩子们第一时间去接触AI,它和正常的学习是没有任何冲突的。这是AI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术,就像我们现在人人都会使用手机一样,一定要顺应、要拥抱、要积极地面对这场变革。 王金战:关于人工智能,那天我在学校里跟学生们聊天,有个学生对我说:“校长,我们现在学习还有什么用?我们绞尽脑汁花一个小时好不容易写出一篇作文,DeepSeek只用十多秒就写出来了,而且还比我们写得好,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学生一天到晚地学习到底还有什么用呢?”现在,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也都有同样的疑问。 我对人工智能有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任何一个时代都充满着机遇,而把握这个机遇的人永远是少数人。人工智能时代同样也是如此。 第二,技术变革浩浩荡荡、不可阻挡,我们只能去顺应这个时代。历史上,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都会淘汰一批人。 有一次我听马云演讲,觉得挺有意思。他说,篮球的球网一开始是个兜,并没有洞,比赛中篮球每次被投进去,都要停下来,有人爬着梯子把篮球取出来,再继续比赛。后来有人提出,把球网剪掉,人就不用爬上去了。这个建议立即遭到了那些拿梯子的人的反对,因为这会把他们的饭碗砸掉。 再比如,汽车在英国刚发明时,不敢上路,因为砸汽车的都是赶马车的马夫,以至于当时的汽车上路只能开到每小时8.6公里,比马跑得慢一点才行。但是后来,美国、德国也发明了汽车,汽车时代真正到来了。所以,今天的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去顺应这个时代,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 第三,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恰好凸显了未来我们的教育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包括思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利用新的工具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六大能力不仅是当下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也是新高考重点考查的方向。 『AI在教育中该起什么作用』 刘嘉:我给大家举个例子。1981年,有人请乔布斯谈一谈他对刚刚上市不久的个人电脑的看法,他这样回答:“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科学美国人》上有一篇文章,比较了地球上各种物种的运动效率,结果秃鹰是最高效的,人类在排行榜中只处于列表的1/3的位置。但是,当人类骑上自行车以后,效率就变成了秃鹰的两倍,远远超出所有其他物种的运动效率。这说明什么?人类最强大的地方在于擅长创造可以放大自身能力的工具。”所以,在乔布斯看来,发明个人电脑就如同为人类的大脑配备了一个工具,可以放大人类的固有智力,解决很多烦琐的问题,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我认为,人工智能不是来取代人类的,它可以为人类的思想插上翅膀,助力我们探索更广阔的认知天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小涉足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 再举一个例子。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有一所名叫阿尔法的中学,这所学校的学生在美国高中毕业生学术能力水平考试(SAT)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平均成绩达到了1540分(满分1600分)。那么,这所学校的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有多长呢?两个小时。他们是如何做到每天只学习两小时就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呢?正是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帮助。在这所学校里,每个学生都配备了专属的AI助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那么,他们每天剩下的时间去干什么呢?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有的去创业,有的去编制各种软件,有的从事各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仅仅是对人类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整合,而人才是具有创造力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为我所用,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俞敏洪:我也来说个事情。现在,经常有一些外语学院的领导向我诉苦,说目前外语专业的招生越来越难,招生分数越来越低,报考的学生越来越少。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翻译功能的迅速发展,先进的AI模型可以轻松地使用70多种语言进行实时对话。你即使不懂任何一门语言,也可以顺利地到任何一个国家去旅行,只要带上一个翻译器就可以了。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当下的现实生活带来的冲击。 回到今天的话题,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可以起到一正一反两个完全不同的作用。 反面的作用是什么呢?当孩子们学会了在DeepSeek、豆包上寻找问题的答案时,不管是数学解题还是英语写作,他们都不用动脑子了,只要点击一下就能快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但是,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他们本身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完全用人工智能来帮助解题,只会使孩子们形成依赖人工智能而自己不爱动脑的习惯。人工智能是不参与思考的,只提供最终的答案,而听老师讲解和做作业的过程则是一个让孩子主动思考的过程,所以,依赖人工智能是有一定负面作用的。 此外,我一直认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背诵,在人工智能时代,虽然我们可以搜索到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背诵这件事对孩子来说却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背诵唐诗三百首,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够造就唯美的、诗意的灵魂。还比如,通过一定数量的数学刷题练习,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数理逻辑和思维分析能力。脑科学显示,孩子进入小学后,逻辑推理等高级功能逐步成熟,此时需通过一定的学习挑战激活神经回路,通过反复训练重塑大脑。还有,各种手工和实验能够锻炼手、心、脑三位一体的协同能力。而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 当然人工智能也有好的一面。作为一种工具,它能不断地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在教育中发挥人工智能的好的作用呢?以写作这件事为例。学生写作文时,一定不能让人工智能代劳,应该让他们自己动笔。因为,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发挥文字运用能力、想象力的过程。等学生写完作文后,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进行修改,看看是否能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以往,学生想要知道如何把作文写得更好,大多是通过老师批改作文时的点评。但今后,人工智能能够快速地帮助学生修改和点评作文,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写作角度和思维方式。所以,在未来的教育模式变革中,人工智能可以承担作业批改等重复性工作,同时通过动态数据分析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更加充分地发挥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