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墟镇中心小学大力开展智能编程教育,该校学生在各级编程竞赛中屡获佳绩,为乡村学子搭建起通往科技世界的桥梁。科技之光不仅点亮了乡村学子的梦想,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在新墟镇中心小学的编程教室里,教学设备虽然简单,气氛却十分热烈。键盘敲击声与师生讨论声此起彼伏,学生们稚嫩的脸庞上充满了自信,他们熟练地在电脑上敲击出一串串代码。让人意外的是,在该校开设编程课程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培养了多名在国家、省级编程大赛中获奖的优秀选手。 “我们学校是一个乡村学校,虽然学生的基础相对县城的学生难免弱一些,但学校有老师对编程教育方面有兴趣,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提升思维、树立信心。”新墟镇中心小学校长陈增锋说,作为乡村小学,该校在开设“编程教育”新课程的起步阶段,面临专业师资、资源匮乏等难题。学校“以培促教”,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编程研修,引入线上优质课程资源,逐步打造出一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编程教学团队。 该校python高级组指导教师陈盈盈表示,教师接触了前沿的教学方法,再把它带到学校来,让编程不再枯燥,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这些知识。“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方案,耐心地培养他们。”陈盈盈说,学校创新课堂设计,提升教学质量,推行“趣味启蒙+项目实践”双轨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会运用游戏化和生活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将趣味故事融入到教学。”该校scratch高级组指导教师冼雪玲说。学校将竞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近三年来,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省、市、县各级编程赛事,累计获奖超12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在获奖的学生中,多名学生来自留守儿童家庭,这些留守儿童通过编程学习激发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变得更加自信、阳光。 从师资“零起点”到竞赛“百花开”,新墟镇中心小学用实践打破了“乡村学校难搞科创”的刻板印象,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编程教育在这里超越了技能传授的层面,成为改变留守儿童成长轨迹的“密钥”。当代码成为乡村孩子与世界对话的新语言,为他们搭建起“开眼看世界”的“数字桥梁”,他们的视野超越了地域的桎梏,自信也随之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