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涂竣博从NOI主席手中接过金牌时,笑容平静而内敛。这枚金牌背后,是一位母亲践行‘听话哲学’的六年陪伴——尊重孩子调试程序三小时的专注,支持他选择信奥教练,在他省选失利时开启‘散步疗法’。正如她所言:“金牌只是副产品,真正的奖赏是培养出能定义自己人生的人。”
"2025年7月17日,第42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 2025)在绍兴落幕。16岁的涂竣博从中国计算机学会NOI主席手中接过金牌时,笑容平静而内敛,仿佛眼前闪耀的不止是金牌的光芒。 六年前,这个刚上四年级的男孩在小码王第一次接触scratch编程时,或许未曾想过,这个突然而生的兴趣会在六年后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彩。这长达六年的信奥征途,既是一位少年对算法世界的执着探索,更是一位母亲作为坚实后盾,践行“听话妈妈”的教育哲学的生动见证。 “‘做听话的妈妈’,核心就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竣博妈妈的话道出了对教育关系的深刻认知。当其他家长都在深陷“竞赛捷径论”的焦虑时,这位从外贸跨界法律领域的母亲清醒地守护着教育的本质:“金牌只是副产品,真正的奖赏是培养出能定义自己人生的人。” 她的“听话”哲学在涂竣博的成长教育中体现出了精准的边界艺术。在涂竣博四年级的时候突然想提出学scratch时,这位非技术背景的母亲并没有用“耽误学习”的焦虑来否定孩子,而是被他调试程序三个小时的专注震撼——那是兴趣最本真的模样,就像种子顶开土壤的力量,只能呵护,不能碾压。
这种“听话”的智慧在孩子成长关键节点屡屡显现。小升初择校的时候,涂竣博坚持选能与信奥教练配合默契的学校,竣博妈妈完全支持他自己的决定。这个看似“偷懒”的决定,实质上背后包裹着竣博父母对涂竣博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我们做择校决定的时候主要考察学校的支持力度以及孩子与教练的相处是否融洽,选择孩子认可的教练有助于激发他持续学习的动力”竣博妈妈说道,她陪同考察,深入沟通,最终尊重他的决定。就像陶行知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得让孩子自己找到燃料。后来的事实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校的资源支持,成为涂竣博持续进步的内外驱动力。 但是“听话”也并非放任。当涂竣博为了刷题熬夜到深夜时,竣博妈妈会以身体健康为由坚决干预,温柔的提醒既守住底线,又不挫伤积极性。 在竣博妈妈看来,家长最该做的,是成为为“过滤器”而不是“决策者”。孩子的想法可能天马行空,但是你要帮他分辨哪些是可行的,哪里会摔跤,而不是直接说不行。涂竣博说,这种方式让他建立了强大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出正确选择”。 这种边界感在2025年省选失利时达到极致。当涂竣博因临场失误无缘省队,陷入深度自我怀疑,好似多年的努力在那瞬间归零。
竣博妈妈没有急于说教,而是开启了长达两个月的“散步疗法”。每个黄昏,母子并肩而行,一起复盘比赛,探讨失败的意义和价值。竣博妈妈说道:“没有哪个人生是一帆风顺,起伏才是常态。把好的运气留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更何况就算没有入选省队也不是失败”。 挫折教育的核心,不是让孩子“坚强”,而是让他知道“有人陪你扛”。竣博妈妈用行动倾听儿子的无言的难过。她会特意准备儿子爱吃的饭菜,但刻意减少说教和唠叨,给他足够的心理空间来自我调整。就像孩子摔跤时,她不急于扶起,而是蹲在旁边,等他想站起时再递上双手。那一刻,她知道,孩子不仅走出了失利的阴影,更长出了抗摔打的韧性。 这种“容器式”的陪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竣博妈妈特别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坚信教育的底色应是松弛而非紧绷。通过言传身教,她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春风化雨般自然生长。在她看来,孩子的探索只要不伤害自己与他人、不触碰底线,便值得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尤其当孩子表现“差”时,恰是最需要港湾的时刻——这份包容如容器般,承载着孩子成长的起伏,让他们在安全感中敢试错、能回头,最终养出从容向前的底气。 “家长不争夺掌控权,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自主决策能力。”这一理念在NOI冲刺期得到验证。当涂竣博提出在家训练更高效时,母亲选择信任。结果令人惊叹:少年自主规划每日训练与运动任务,严格的作息甚至超越学校管理。 这种自律的根源,恰是母亲早期“及时响应需求”埋下的种子——在竣博幼儿时期充分的拥抱与需求满足,构建了稳固的安全基地,使他在成长中自然萌发责任感。正如蒙特梭利说“自律来源于自由”,这一点,在竣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竣博妈妈刻意弱化“引导者”的权威感:“作为陪伴者,我提供安静环境和营养餐食;作为引导者,只在他遇到生活困难时给建议。”
竣博妈妈的教育智慧更体现在自我成长的示范中。她自学法律考取硕士的经历,最初只为专业提升,却意外成为最生动的教材。“她的行动比任何说教都有力,让我明白只要肯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涂竣博说。这种“跨界成长”的实践,让孩子深刻领悟:人生赛道可随兴趣调整,唯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永恒。“这种认知使他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竣博妈妈补充道。 面对AI时代的挑战,她对编程价值的认知清醒而深刻:“编程应成为孩子的必修课。它不仅是未来基础技能,更培养逻辑思维、问题分解与创新能力,这些核心素养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将受益终身。”
但她拒绝“竞赛捷径论”,坚持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儿子保持阅读习惯、适度体育,与学校协商集中补课解决学业平衡问题。在她看来,金牌的关键非技术因素恰是抗压能力与学习自主性,二者构成稳健的进步双翼,共同促成了最终的成功。
谈及保送北大后的规划,涂竣博眼中透着清晰的方向:“短期计划是全力备战国家队选拔赛,争取参加IOI的机会。但这次我会采取更加平衡的策略,在保持训练的同时,也会学习其它知识,确保自己能够全面发展。” 这不仅仅是一个竞赛选手的战术调整,更是一位在母亲“全面发展”理念滋养下成长的少年,对自我成长路径的主动把握与责任担当——他渴望征服算法高峰,更懂得如何构建一个丰盈而立体的未来。 当被问及对两个孩子的期待,她的答案朴素却深邃:“两个孩子性格不同,但是我有着相同的核心期待——希望他们都勇敢追求热爱的事业,在成长中保持快乐。”即使面对已获金牌的儿子,她仍支持其探索脱口秀等非技术兴趣,她说:“在儿子看来,脱口秀幽默的表达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培养之前提到的‘注意力’,这对编程创新也有间接帮助,这也是丰富人生的体验。”
看着竣博四年级时第一次学习C++的照片,竣博妈妈不禁感叹道:“拍照的时候只是单纯觉得这个时刻值得纪念。如今回首往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眼中对编程的那份热情从未减退。从最初的好奇兴趣发展到现在的执着热爱,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守护住这份纯粹的求知欲。” 当编程教育陷入功利化竞赛的喧嚣,这对母子的故事犹如清冽泉流:真正的教育从不在孩子身后推其前进,不是雕刻完美的作品,而是守护自主生长的力量。 采访尾声,母子互评环节揭示更深层默契。母亲最骄傲的是儿子“一直有着高度的自律,面对诱惑可以坚定自己的目标”;而儿子最感恩的,是母亲始终如一的“第二责任人”角色——“深知即使失败也有母亲作为坚强的后盾,这种安全感使我既能保持冒险精神,又不会感到孤立无援。” 当被问及备赛争执,两人相视而笑:“得益于良好交流,我们从未争执。” 这位“听话”妈妈的教育哲学,在涂竣博的成长轨迹中熠熠生辉:从四年级初次接触编程时眼中跳动的火花,到NOI赛场上冷静解题的锋芒;从省选失利后的自我怀疑,到重建信心后的再度启航。她的智慧不在于塑造一个“听话”的孩子,而在于用尊重与信任唤醒生命内在的秩序感。 “金牌只是副产品,真正的奖赏是培养出能定义自己人生的人。”
这或许正是教育的终极隐喻——真正的胜利从不在领奖台上,而在每个少年转身时,眼中那道为自己人生掌舵的笃定光芒。母亲退后一步的留白,恰是孩子走向世界最坚实的跳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