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青少年编程教育的全方位变革与发展

2025-9-12 14:39

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改革,专家共探青少年编程教育新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基础教育,青少年编程教育正经历从单纯知识传授到全面能力培养的深刻转型。近日,一场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青少年教育分会主办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加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编程教育新模式。

01编程教育的新生态

▣ 教育改革背景 

会上,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应摆脱传统的“语法教学”与“技术操作”束缚,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系统建模以及跨学科理解能力的培养。随着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深入,编程教育正迅速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他们提出,C++等编程语言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语法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程序背后的结构性思维与设计理念。同时,项目化学习被视为推动学生从“知道”到“会用”转变的关键途径,跨学科问题解决将成为未来编程课程的核心。

▣ 核心理念与方法 

此外,会议还展示了诸多编程教学与生活场景融合的探索案例,反映出一线教师对素养导向变革的积极响应。专家们建议将编程语言的教学着重放在结构性思维与设计理念上,并项目化学习作为核心路径。编程教育正逐步从“兴趣选修”向“系统培养”转变,其人才识别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有专家提出,应尽早构建学生能力发展的观察体系,实现课程与竞赛体系的有效衔接,避免孤立培养或末端选拔的问题。

▣ 素养导向与协同共建 

在实践层面,此次会议也展示了高校、企业与地方学校间的协同共建模式。其中,清华大学与编程教育企业联合推动的“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素养提升计划”备受瞩目。该计划尝试打通项目课程、能力评价与学习平台间的协同机制,为“识别—培养—反馈”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与制度支持。展示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案例,一线教师积极响应素养导向变革,协同共建模式获得关注。核桃编程作为此次会议的参与企业,积极分享了其在编程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他们联合开发的项目化课程,注重学生在提出问题、表达思路和完成实现过程中的全方位体验,从而有效搭建了课程内容与人才识别之间的桥梁。企业代表在会上强调,他们的目标是把真实的问题引入教学,同时把学生的真实能力展现出来。

▣ 推动课程落地 

在推动编程课程落地方面,项目任务型学习被广泛认为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中国科学院的郑志宏研究员通过“AI绘画”和“智能车竞速”等案例,详细阐述了实践性任务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他们进行系统思考和综合表达。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支持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在任务型学习中动手与反馈。众多教学平台正在尝试利用智能硬件、算法引擎等技术手段来支持项目教学的实施。在某些地区的试点项目中,企业研发的学习系统能够实时生成能力图谱和个性化学习路径,从而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例如,某智能编程平台通过引入软硬件联动设备,强化了学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从“教学”到“能学、会用”的能力闭环转化。

▣ 未来愿景与角色定位 

与会专家指出,编程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精英化的技术培训,而应努力构建覆盖面更广、分层育人的课程体系。强调构建分层育人体系,教育企业的参与对提升资源普及和学生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将信息科技课程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并且课程的标准也在逐渐向素养导向、项目驱动和过程评价倾斜。教育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在平台搭建、课程共建和资源支持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还与高校、教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学系统的协同工作,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多青少年普及,助力他们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核心竞争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