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孩子编程越学越吃力?原来90%家长都漏了这一点!

2025-9-11 15:08
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5年4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紧接着在5月推出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为编程教育描绘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清晰路径。然而,政策刚出台,不少家长便陷入了“抢跑焦虑”,便不顾孩子才小学一二年级、连图形化编程都没接触过,强行让孩子啃C++语法。满屏的for循环和if条件判断让孩子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的孩子对着代码哭鼻子,原本应有趣的编程学习,变成了“痛苦的任务”。

家长们或许并没有理解新政策中“螺旋式课程体系”的深层用意,背后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
那么,什么是计算思维?它并不是“会写几行代码”或“能背多少语法”,而是一种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拆解来看,计算思维至少包含四大核心要素:任务分解、抽象归纳、逻辑推理和优化迭代。比如,我们教孩子整理书包,计算思维不是让他“记住先放课本再放文具”,而是让他学会“先把物品按‘书本’、‘文具’和‘杂物’分类(抽象归纳),再思考每类物品该放在书包的哪个区域(任务分解),如果空间不够,要不要调整摆放顺序(优化迭代)”。这种思维方式,才是孩子未来应对复杂挑战的“软实力”,也是新政策强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点。

再来看新政策划定的学段目标,每一步都是在为计算思维“搭梯子”: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通过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则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作为家长,我们不需要太过功利,只需要带孩子感知科技的魅力,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都在推荐低龄孩子学习Scratch的原因之一;初中阶段要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里就需要用到计算思维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高中阶段则聚焦于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整合物理、数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这样循序渐进地进阶才是教育的正确展开方式。

然而,许多家长却跳过这些“思维铺垫”,直接让低龄孩子学习C++,就像让孩子在没有学会走路的情况下就逼着他跑。孩子可能靠背模板写出“求1到100的和”的代码,却不懂“为什么要用循环”,“如果求1到1000的和该怎么改”。这不仅违背了新政策“兴趣启蒙、思维培养”的初衷,还容易让孩子因为“学不会”而产生挫败感,彻底失去对编程的兴趣。

计算思维的价值远不止于编程本身。它的重要性存在于方方面面。在数学学习中,它能帮助孩子将“复杂应用题”拆解成“已知条件”、“未知量”和“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它能让孩子在规划“周末出游路线”时考虑“交通方式、时间安排和应急方案”;未来进入职场,无论是进行产品设计还是项目管理,“拆解问题、逻辑梳理和优化方案”的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

国家之所以将编程教育纳入“教育数字化战略”,正是希望通过编程这一载体,让孩子从小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培养一批“只会写代码的工具人”。

因此,面对新政策下的编程学习,家长与其盲目跟风“选难的语言”,不如更加关注孩子的“思维成长”。陪孩子用Scratch编小故事时,可以问问他“你打算先做角色还是先设计情节?”,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在帮助孩子锻炼计算思维。毕竟,C++等编程语言会随着技术迭代而更新,但“拆解问题、逻辑思考和优化方案”的计算思维将成为孩子受益终身的能力,这才是国家编程教育新政真正想传递的核心价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