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阅兵的前一天(9月2日),中俄蒙三国正式敲定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而它,将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擎天之柱。
这条管道将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出发,穿越蒙古草原,最终抵达中国北方。,循着历史脉络,它的背后是几代人的自强不息。
回溯历史,中国与北方邻国的能源合作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时间回到1996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开启了两国能源合作的高层对话机制。
早期谈判中,俄罗斯主张参照欧洲市场定价,中国则坚决要求消除“亚洲溢价”。当时的中国在谈判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取得突破,双方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
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可追溯到更早时期。1994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是两国能源合作的起点。
合作初期,由于缺乏技术优势和多元化进口渠道,中国在价格谈判中常常被迫接受不利条件。
在中国能源体系较为薄弱的时期,北方邻国的态度也并不总是友好。
蒙古国虽然地理上介于中俄之间,但在过去曾推行所谓“第三邻国”外交策略,与美欧等保持长期深入合作。(想要更深度了解来龙去脉的科技娃,可以细读一下自清朝中后期开始的近代史)
这也导致能源合作一波三折,比如2023年初,在连接中蒙两国的三条铁路刚刚建成后不久,蒙古就单方面突然宣布暂停与中国的煤炭合作,伙伴关系稳定性何在?
此次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协议的达成,背景正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能源技术的进步。
据俄媒报道,中国最终争取到低于俄对欧基准价的协议价格。这一突破打破了僵局,也标志着中国正从被动买家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这条管道全长约2600公里,起于俄罗斯西部亚马尔半岛的气田,向东穿越蒙古,最终抵达中国北部。
俄罗斯原本主张过境蒙古的方案,但中方坚持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俄罗斯在价格上作出让步。
对蒙古国而言,这条管道在蒙古国境内的管道长度远超过此前乌克兰的管道,对这个只有30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保守估计的收入,相当于每人每年能分到500美元。
对中国而言,这条管道的天然气供应量,相当于2024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的四分之一,不仅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还推动华北气价下降10%~15%。
对俄罗斯来说,虽然终于给天然气打开了销路,但也付出了代价。比起俄乌冲突之前,俄罗斯卖给欧洲的天然气每年大约1770亿立方米的量,这500亿立方米也是解了燃眉之急。
关于和平统一,许多科技娃和烜哥一样,都支持使用武力,“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没有按照教材里回答,而是反问,你能接受断电后的黑暗吗?能够忍耐多久?
这就是能源安全的背后意义——能源产业的安全保障,直接关系到14亿人。早在2015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全民通电。偏远山村的孩子们也能在电灯下读书写字;辽阔草原上的牧民也可以看电视,用冰箱。
也许我们是和平得太久了,孩子们甚至难以想象,失去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
福耀科技大学在开学后表示,按照产业化思维,新生们的课程将有一部分在工厂中进行,但我认为还不够,深度和格局,需要从小去培养。
军事能源,是武器装备的动力之源,也是现代战争的制胜之基。以石油为主的传统能源保障链条长、易受打击、能效低。
新型作战力量和高新武器装备的发展,呼唤新型能源技术。
中国正积极推进军事能源转型,大力发展高效储能、先进燃料、小型核能、无线输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这些技术才是未来国计民生的新保障。
换句话说,要打胜仗,当下还需要靠买买买,未来或许可以凭借科技实力自己造。
氢燃料电池系统让无人潜航器可以在更深的水下工作;模块化太阳能系统可以助力为补给困难的偏远地区供能;微型核反应堆可以为北极军事基地提供能源。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也正在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的新一轮升级。
伴随着九三阅兵开启的这条能源动脉,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证明:大国博弈中,自强才是最终筹码。
从煤油灯到太阳能,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中国能源之路走过荆棘,迎来曙光,而历史的接力棒也正在传递。科技产业的国产化浪潮,也正是新一代科技娃的方向和使命。科技强国的故事,将由你们来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