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与代码共成长:陪伴十二岁男孩的编程之路

2025-9-9 11:18

看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十二岁的儿子正专注地调试着程序,眉头微蹙又迅速舒展,那模样像极了小工程师。从他第一次在屏幕上敲出 “Hello World”,到如今能独立完成编程比赛的复杂项目,五年时光倏忽而过。作为陪 ...

  看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十二岁的儿子正专注地调试着程序,眉头微蹙又迅速舒展,那模样像极了小工程师。从他第一次在屏幕上敲出 “Hello World”,到如今能独立完成编程比赛的复杂项目,五年时光倏忽而过。作为陪伴者,我见证的不仅是他编程技能的进阶,更是一个孩子在逻辑世界里探索、试错、蜕变的完整过程。这段旅程里,有惊喜与骄傲,也有困惑与反思,而藏在代码背后的成长,远比奖杯更珍贵。


一、初遇编程:在好奇中播下种子


  儿子与编程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科技馆之行。四年级时,他在 “未来科技” 展区看到志愿者演示机器人编程,只需拖动几个模块,小机器人就能按照指令跳舞、避障。那天他站在展台前看了整整一个小时,回家路上不停追问:“机器人怎么知道该做什么?那些积木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见他兴趣浓厚,我没有立刻报培训班,而是先买了一套图形化编程启蒙教具 —— 没有枯燥的语法,只用拖拽模块就能完成简单动画。

  最初的探索充满童趣。他用编程复刻了《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小场景,让豌豆射手每隔三秒发射一次 “子弹”;又给家里的小猫编了个 “喂食提醒” 程序,屏幕上会弹出小猫的卡通形象,配上 “我饿啦” 的音效。那段时间,他每天做完作业就扎进编程世界,常常因为一个小功能的实现欢呼雀跃,也会因为程序卡顿而急得抓头发。有一次,他想让动画里的小人 “跳” 起来,却总也调不好跳跃的轨迹和落地的节奏,试了几十次都没成功,眼圈泛红地说 “不学了”。我没有劝他 “坚持”,而是陪他观察窗外小鸟起飞的姿势:“你看小鸟起飞时,翅膀要先用力扇动,身体向上的速度越来越慢,落地时还要轻轻缓冲。” 他突然眼睛一亮,转身回到电脑前,给程序加上了 “速度渐变” 和 “落地缓冲” 的参数,小人终于 “轻盈地跳了起来”。那天他告诉我:“原来编程和观察小鸟一样,都要用心想清楚‘过程’。”

  这次小挫折让我明白,孩子对编程的兴趣,不该被 “功利性学习” 绑架。与其逼着他背语法、刷题库,不如保护好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 编程于他而言,最初只是 “让想法变成现实” 的魔法,而这份纯粹的热爱,才是最珍贵的起点。


二、赛场磨砺:在挑战中学会 “输得起”


  五年级时,儿子主动提出要参加编程比赛,理由是 “想看看自己编的程序,能不能比别人更厉害”。我们选择了难度适中的市级图形化编程挑战赛,赛前一个月,他每天放学后花一小时练习,从分析题目要求到拆解任务模块,渐渐有了 “工程师思维”。但第一次参赛就给了他不小的打击:比赛当天,他抽到的题目是 “设计垃圾分类指引程序”,需要加入语音识别和错题统计功能,而他之前没接触过相关模块。看着周围选手快速敲击鼠标,他急得手心冒汗,最终只完成了基础功能,连决赛都没进。

  走出赛场时,他低着头不说话,上车后突然哭了:“我明明练了那么久,为什么还是不行?” 我没有说 “没关系”,而是帮他复盘比赛:“你看,这次没做好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我们忽略了‘未知挑战’—— 比赛不会只考你学过的内容,就像走路时总会遇到没走过的路,重要的是学会‘找路’。”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查资料、看教程,用三天时间补完了语音识别模块的知识,他还自己加了 “垃圾分类小游戏” 的拓展功能,说 “下次比赛,我要让程序更‘聪明’”。

  从那以后,他对比赛的态度渐渐变了 —— 不再执着于 “拿名次”,而是把每次参赛都当成 “检验自己” 的机会。六年级参加省级 Python 编程赛时,他遇到了更棘手的问题:程序运行到一半突然卡顿,离比赛结束只剩 20 分钟。他深吸一口气,按照赛前练过的 “ Debug 步骤”,先检查变量命名,再逐行排查循环逻辑,最终发现是 “数组索引错误” 导致程序崩溃。当他修复 bug、看着程序顺利运行时,比赛铃声刚好响起。那次他拿到了二等奖,站在领奖台上,他笑着说:“比起奖杯,我更开心自己没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两年,他先后参加了 6 次编程比赛,有过 “拿金奖” 的欢呼,也有过 “止步初赛” 的失落,但最大的收获不是证书,而是学会了 “输得起”—— 知道努力不一定每次都有回报,但每次努力都能让自己 “更强一点”;明白比赛的意义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超越过去的自己。这种 “抗挫力”,远比编程技能更能支撑他走得远。


三、能力蜕变:编程教会他 “认真生活”


  随着编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代码不仅改变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悄悄影响着他的生活态度。以前他做数学题总爱 “跳步骤”,常常因为粗心丢分,学编程后,他渐渐养成了 “严谨” 的习惯 —— 就像写代码时少一个分号都会导致程序报错,他开始明白 “每一步都不能马虎”。有一次做几何证明题,他把解题思路拆成 “已知条件→推导过程→结论”,像写程序流程图一样清晰,连老师都夸他 “逻辑特别清楚”。

  编程还让他变得更 “有担当”。去年学校组织 “科技节义卖”,他主动提出用编程做一个 “义卖记账小程序”,不仅能统计收入、库存,还能生成 “热销商品排行榜”。为了做好程序,他利用周末采访每个义卖摊位的同学,记录下他们的需求:“文具摊需要实时显示剩余数量”“零食摊要区分‘散装’和‘包装’商品”。程序上线后,义卖现场的记账效率提高了一倍,老师让他分享经验时,他说:“编程不是自己闷头写代码,还要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这才是‘有用的程序’。”

  最让我惊喜的是他的 “同理心”。今年年初,他看到小区里的老人不会用智能垃圾分类箱,便用 Scratch 编了一个 “适老化指引程序”—— 字体放大到 “老人看得清”,操作步骤简化成 “三步点击”,还加入了方言语音提示。他带着平板电脑挨家挨户教老人使用,有位奶奶笑着说:“这孩子编的程序,比年轻人弄的‘贴心多了’。” 那天他回来告诉我:“原来编程不只是‘让机器听话’,还能帮到别人,这样的代码才更有意义。”

  曾经我以为,编程教会他的是 “怎么写代码”;如今才发现,他真正学到的是 “怎么认真生活”—— 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用严谨态度对待细节,用同理心理解他人。这些藏在代码背后的品质,会比任何技能都更能滋养他的人生。


四、未来期许:做 “会思考的创造者”


  如今儿子十二岁,刚升入初中,编程学习也进入了新阶段 —— 从 Python 基础转向算法与数据结构,偶尔还会尝试用 C++ 写简单的小游戏。有人问我:“是不是想让他以后当程序员、进大厂?” 其实我从未给过他这样的 “规划”,比起 “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更希望他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做一个 “会思考的创造者”。

  我希望编程能成为他 “认识世界的工具”。未来的日子里,他或许会用编程分析天文数据,探索宇宙的奥秘;或许会用代码搭建模型,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也可能只是编一个小工具,帮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无论做什么,我都想告诉他:编程不是 “闭门造车”,而是 “打开世界的一扇窗”—— 通过代码,他能看到逻辑之美,也能看到科技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

  我更希望他能在编程中保持 “不设限的勇气”。科技领域日新月异,今天热门的编程语言,明天可能就会被淘汰,但 “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抱变化的心态”,才是永恒的竞争力。我不会逼他刷题、考证书,而是会陪他多看书、多观察 —— 看科技新闻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逛博物馆思考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甚至允许他 “浪费时间” 编一些 “没用却有趣的程序”。就像他小时候编的 “小猫喂食提醒”,虽然简单,却藏着他对世界的热爱与想象。

  偶尔翻看他这几年的编程笔记,从歪歪扭扭的 “模块拆解图” 到工整的 “算法流程图”,从 “我要拿第一” 的稚嫩笔迹到 “要做有用的程序” 的坚定想法,仿佛看到了一个小男孩慢慢长大的模样。十二岁的他,还不懂 “人生规划” 的沉重,只知道 “喜欢编程,就想一直学下去”;而作为妈妈,我能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热爱,陪他在代码的世界里自由探索,也在生活的课堂里学会成长。

  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他会遇到更难的挑战,或许他会暂时放下编程去探索其他兴趣,但这段与代码相伴的时光,早已在他心里种下了 “认真、勇敢、有爱的种子”。就像他写的代码一样,每一步都踏实坚定,每一个 “输出” 都充满力量 —— 这才是编程送给一个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一位母亲对他最深的期许。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