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是国内计算机领域极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赛事之一, 也是教育部认定的白名单赛事。据悉,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2024年全年共斩获133项A类竞赛奖项、312项B类奖项。“挑战杯”揭榜挂帅赛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中国软件杯等6项A2类竞赛首次获奖,实现“从0到1”的突破。本科生参与率近70%,研究生参赛人数与获奖质量也双双提升。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一套不断完善的“竞赛驱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制度系统发力,教师团队全链条护航,学生群体主动进击,构成了一幅“竞赛即育人”的立体图景。
01
竞赛驱动型学风:制度、资源、文化三维并进
在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竞赛从不是少数人的竞技场,而是所有学生能力成长的重要阶梯。为此,学院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制度引导、资源保障与文化营造齐头并进。
完善制度体系
构建竞赛保障激励机制
学院制定并施行《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办法》,系统规范竞赛组织流程、资源配置机制及激励政策;完善《科创俱乐部管理办法》,优化俱乐部运行模式、日常管理与考核机制,夯实学生科创能力的持续提升;出台《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将创新项目、专业实践、竞赛指导纳入导师日常指导内容,实现育人全过程贯通;积极探索“参赛+获奖+能力成长”的多重激励机制,将竞赛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推免资格、综合测评、研究生毕业条件等挂钩,与专业教师的年终绩效挂钩,推动竞赛育人与人才评价深度融合。
强化社群引领
打造常态化竞赛育人新生态
学院成立科创中心,依托ACM算法俱乐部、信息安全俱乐部、数字媒体创新俱乐部、计算机系统设计俱乐部、智能系统与融媒体俱乐部等五大科创社团,形成竞赛常训、活动常态、育人常规的全链条体系。俱乐部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团队,通过定期招新、专项训练、竞赛实战、分享交流等方式,建立起良好的社群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俱乐部坚持服务学校、服务学院,持续面向全校开展新生算法普及培训、“竞赛第一课”等活动,让人工智能的种子在一届届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形成“人人皆可科创”的氛围。
聚焦赛事承办 打造“校赛+品牌赛”双轮驱动格局
连续十六年承办“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承办“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等A类赛事校赛,打造“CTF夺旗赛”“智能杯”等学院品牌赛事,推动学生多层次、宽领域、多平台成长。每年承办两次CSP认证考试,制定专门的奖励机制,提升学生算法设计、编程能力与软件工程能力,吸引200余人次学生参与,有效夯实学生在大赛和项目中的基本功。
拓展AI+赛道建设 探索多学科交叉竞赛新增长点
学院围绕AI学科优势主动融入学校多学科发展格局,积极推进“AI+食品”“AI+生物”“AI+医疗”等交叉合作,鼓励学生跨学科参赛、协同创新,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多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每一项奖项背后,都是师生协同努力、双向奔赴的结果。学院借力产教融合优势,依托专业教师构建起覆盖“赛前学习—赛程跟进—赛后转化”全过程支撑体系。
实施课程竞赛融合
提升基础课程与实践能力联动成效
学院将《算法分析与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等课程与竞赛方向紧密对接,将课程教学实践要求与竞赛实战 “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实践能力。推行导师结对机制
02
赛教融合型学者:教学、科研、产业多向协同
推行导师结对机制 推动科研、项目与竞赛融合
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2024年精准促成109名学生与45位教师结对,导师主动介入竞赛选题、技术指导与成果转化, “竞赛—科研—项目”三位一体发展路径初显成效。全院75%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各年级本科生参与大创与竞赛项目,几乎实现学生项目参加全覆盖。尤其在竞赛冲刺阶段,教师团队主动加班加点、带队集训,成为学生最可靠的“后盾”。
用好产教融合平台 推动师资与学生双向赋能
学院与江苏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华为公司等行业龙头联动,举办昇腾AI培训、HCIA-AI认证训练营等系列活动,推动人工智能方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拓展教师与学生双向赋能新空间。华为ICT学院揭牌,赛教融合再升级。学院“领先级华为ICT学院”正式揭牌,并承办第九届华为ICT大赛江苏省复赛,不仅推动了教学内容改革,更促进产教深度协同,为人工智能特色人才的培养注入澎湃动能。挑战进击型学生:热爱、突破、传承全面绽放
以热爱为起点 锤炼技术硬实力与团队软能力
奖项的背后,是一群“热爱挑战、追求极致”的年轻人。他们在训练中成长,在实战中蜕变。ACM俱乐部队长回忆道:“我们刷了超过2000道算法题,但最难的不是代码,而是让大家相信我们能做到。”2024年,参赛学生平均代码量突破10万行,GitHub活跃度提升加倍。他们通过一场场竞赛,不仅锤炼了技术,也提升了团队协作、项目管理、表达沟通等综合素养。
03
以成果为依托 打开升学就业的双向通道
2023级本科生董万里以CSP440分刷新校纪录,在多项算法赛事中实现突破,展现冲击头部企业的潜力;吴菲儿凭科研竞赛成果成功推免至清华,深耕“AI+设计”交叉领域;范竞元从平凡起步,凭20余项奖项、国家奖学金与多篇论文跨专业保研北大;李依泽以CVPR在投论文、专业第一成绩保研浙江大学,实现跨专业逆袭;邓杨林以Oral论文登上ACM Multimedia国际舞台,展现国际科研实力;李子睿在数学、编程、翻译等多赛道斩获佳绩,获Kaggle银牌并拥有多项科研成果并成功直博北大。他们以赛促学、以赛拓路,竞赛正在为学生打开深造之门与职业通道。
以文化为传承 形成竞赛生态的正向循环机制
每年新生入学,学院都将竞赛介绍作为“第一堂专业课”,获奖的优秀学长以自身成长经历帮助学弟学妹系好参与科创竞赛的“第一颗扣子”;学院还通过专业教师邀请合作企业骨干、优秀校友回归担任校外导师、客座教练、经验分享人,形成反哺机制,形成“竞赛人才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推动学院竞赛文化“薪火相传”。未来,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将深化“课程—竞赛—科研—就业”联动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赛教融合;拓展竞赛国际视野,支持学生组建跨文化、跨专业团队参与全球赛事;强化AI多学科交叉,聚焦“人工智能+民生服务”“人工智能+大健康”等关键领域;完善学生个性化竞赛成长路径,打造“兴趣—训练—突破—成才”的螺旋式上升通道。
正如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院长方伟所言:“我们不追求昙花一现的奖项,我们培养的是能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未来型人才’。”
133项A类奖项的背后 ,是竞赛驱动型学风的持续孕育,赛教融合型学者的倾力护航,挑战进击型学生的主动成长,是战略引领、制度护航、文化浸润,与人才深耕的合力,更是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坚守教育初心、回应时代命题的,有力答卷,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