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真正的科技特长生,不是速成而是从小规划!

2025-8-20 15:06

总有人问我——“烜哥是如何从小启蒙,爱上科技学习的?”我的答案总让许多家长意外:他的学习从“破坏”开始。烜哥三岁时,家里的玩具车、遥控器、电动牙刷都成了他的“实验品”——拆开、组装、再拆开,乐此不疲。 ...

总有人问我——“烜哥是如何从小启蒙,爱上科技学习的?”


我的答案总让许多家长意外:他的学习从“破坏”开始。


烜哥三岁时,家里的玩具车、遥控器、电动牙刷都成了他的“实验品”——拆开、组装、再拆开,乐此不疲。


家人修理水管或安装家具时,他两眼放光地从旁偷师:“为什么这个螺丝能固定木板?”“水流为什么往这里拐弯?”……这些看似“捣乱”的日常,恰恰是他探索世界的起点。


当年为了他这种超强的破坏力,家里没少鸡飞狗跳。有时候是差点拆了一张床,有时候则是把打印机玩成了喷墨机……一言难尽的成长史啊。


最后,为了发泄他过于旺盛的精力,我选择了“学科技”这条光明正大的解决之道,在电路板上玩转串并联,在主板上操控灯泡和丝带,在开发者平台上随心所欲写插件……自我宣泄,也是自我证明。


也正因如此,我最近时常和烜哥唠叨的一句话就是——早点认识赛先生该多好啊!


如今,虽然烜哥有点“超龄”,但并不影响他用好玩的科学课来放松身心。上次和小伙伴一起体验赛先生的爱迪生发明课程,又产生了一些新想法——比如用AI为外婆这样的老一代人做一款情绪价值产品。

从玩机器人启蒙,到如今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方向。不知不觉,一路走来,已经十年了。


如果想要孩子成为一枚真正的“科技特长生”,还是别想速成了,因为,科学之路,创新之路,永无止境。


而做客赛先生聊科技特长生,我也同样是这个观点。


从科技特长培养的角度,谈一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赛先生的课值得报吗?”


以下分析,来自于我和烜哥的深度共识。




第一,好玩有趣的课程,能为孩子带来欢乐。

以中科院为背景的赛先生团队,把“陪玩”这件事做到了专业、极致而又充满欢乐。


有多少孩子,和烜哥一样,无法满足于枯燥的说教式学习,总是在寻找生活中那些“好玩有趣”的闪光点。


把学习变成一件开心的事,生活自带多巴胺,愉快的亲子关系才是一切的开始。


很多问题,当然也就迎刃而解。
第二,数理化创新实践,完美补充课内。

新考纲出台后,中高考的趋势已经确定了,考察实践创新场景,已成定论。


与其教培“鸡娃”伤害身心又破坏亲子关系,为什么不尊重学习的逻辑,从小投喂动手实验呢?


就像我前几天写的,这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啊。




第三,自成体系,团队不仅专业且能引导情绪价值。

比起碎片化、非连续的学习,赛先生的课程体系更富有创意且稳定可持续,能够匹配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孩子。


老师们理性、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真诚的人文情怀,也和烜哥十分同频。


比如在作品创意上,他提出“不仅是给外婆用的”,也可以帮助他公益活动时,养老院里的那位爷爷——就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引导。




第四,效果和收获,不仅为升学,而是长期思维提升。

赛先生的课程并不那么功利,学习的效果也不仅仅聚焦眼前,而更是为了实现思维认知的提升。


但事实上,老师们也同样鼓励并率领优秀的孩子们收获了各种奖项。

学科技的孩子或许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进可以“科技特长生”,退可以“数理化提升”。


这句话别人只是说说,而我们已经完全感受到了。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初升高“科技特长生”要求不同,但普遍在水涨船高。


孩子们未必能够搭上这条所谓的捷径,却能在一路上收获满满。


烜哥不仅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大学,也锁定了未来想要发展的事业,自我规划,当然也就有了自我驱动力。


因为,他在科创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完全是在为了自己而奋斗啊。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