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结束后,有不少爸妈来咨询关于科技特长生的相关信息。
其实从小学一开始学科技,烜哥的目标就没有锁定科技特长生这条升学通道。更多是因为符合兴趣方向,既然学了,试试无妨,作为普娃不鸡的代表,我们把别人补课的时间,用来参加课外科技课程,也是为了平衡A娃的压力,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谁让烜哥生来就是一枚理工科技娃呢?
所以作为陪跑,我们去混了一下场子,印证了一些想法,复盘总结,给大家参考。
文化课为第一标准,其次才是竞赛经历、获奖证书等。
在普通学校,面试并不复杂,可以携带作品,也可以演示PPT,时间非常短。在竞赛项目类学校,会有专门的测试,更加规范透明,由此可以辨别出科特生的“真假”。
面试虽然重要,但都需要参考一模成绩,今年因为一模成绩出炉较晚,还专门要求带上零模成绩单作为参考。实际上参考的,是学生的实际排名,这才是录取的核心标准。
这几天北京1+3项目正在面试,从招生简章上看,是中等生的特色班,但也要注意是不是集团校作为拔尖的“马甲”,如果是,也很可能是陪跑的结果。
不过对孩子们而言,去直面一下竞争的激烈,也是在增加阅历。赶上了高度内卷的十年,大可以量力而行,因材施教,而不是不计代价地去挤得头破血流。 孩子的天赋和特点如此,你鸡也是如此,不鸡也是如此,不要过高估计了家长的付出,说到底,鸡娃还是不如鸡自己,孩子的成长还是顺其自然些好。
所以科技特长生(乃至所有特长生),在标准水涨船高的今天,实际上只是提前把排名匹配的孩子们请到自己的篮子里来,避免中考发挥失常。想要冲高捡漏,以后会越来越难了。在升学方面的投机红利,已经太少了。
科技特长生的初心很好,但也因遭到各种挑战,如今正在回归到考试本位的标准线上。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更重视科技特长生的培养,科技兴趣的学习也是需要从小开始启蒙,小学阶段培养,初中阶段试炼,高中阶段有成果,教育集团化更方便了这样的掐尖路径。
在三线以下的小城市甚至县城,因为一些学校还刚刚感受到内卷之风,依然会鼓励科技特长的学习,有明确目标的爸妈还是可以冲一下,但最重要的不是你们的意愿,而是孩子是否真正喜欢。
而在北上广深这些信息发达、内卷多年的地方,作为一种激发逻辑思维的学习,更符合当下潮流。要在尖端科技产业各个领域超越西方,其实更重要的是创建严谨的工程化系统,让创新从偶然成为必然,产业升级需要的也是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我看来,理工科学习、科技兴趣班、科学实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构建工程思维。
所以,我们不要只把借助科技特长升学的孩子称为“科技特长生”,有些素养,是影响孩子终身的。毕业之后从工作里重头学起的,和无缝衔接创业就业的,依然会有很大差异。
真正凭科技特长破局的只有两类孩子:
竞赛顶流:NOI国家集训队保送清北,省一等奖强基计划破格
课内霸主:文化课稳居年级前10%,科技奖项只是点缀
当然还有第三类,就是一些二类高中,通过科技特长留下本校成绩还不错的竞赛苗子,当你看到公示中的毕业院校都是本校,就能理解几分。
某重点中学科技班班主任坦言:“每天能投入3小时训练的学生,文化课排名必然下滑——除非是天才。” 而能达到省队水平的孩子,全市每年不足10人。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赌这条路无异于高空走钢丝。 与其在“卷特长”与“卷课内”的双重消耗中迷失,不如回归教育本质。科技特长的价值,远不止于升学捷径。
1. 全方位学霸的极限挑战
适合极少数天赋与毅力顶尖的学生。需小学完成C++基础学习,初中攻下CSP-S一等奖,高中冲击NOI省队。这条路需要每周15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且需匹配顶级教练资源,仅适合课内游刃有余的“六边形战士”锦上添花。
2. 能力储备者:为未来埋下种子
对机器人、编程有天然热情的孩子,不必苛求竞赛名次。小学阶段选择感兴趣的STEM项目,不论是软硬件编程,还是航模无人机,初中平衡学业的基础上,参与白名单赛事积累项目经验。拆解问题的逻辑力、调试代码的耐性、项目管理的统筹力——这些能力将在大学科创竞赛、实验室研究中迸发光芒。
3. 课内转型者:寻找差异化成长路径
对传统学科缺乏兴趣,但动手能力强的孩子。通过航模制作、智能控制等项目建立自信,在“做中学”也能重塑思维模式,找到自己适合的路径。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指出:科技活动中的“因果兴趣”可迁移至物理、数学等学科,即便不走特招,也能获得安身立命的技术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