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鸡娃”,现在的家长可谓是紧跟潮流,各路奇招。比如在不久前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和刚召开的机器人运动会上,观众席上就坐着不少家长和孩子,俨然成了新中产培养孩子兴趣的“新网红地”。 就在这个即将过去的暑假里,在不少城市的高端商场和社区活动中心,关于编程、机器人、航模的招生海报,占据了原本属于钢琴和奥数的黄金位置。家长们正带着孩子,积极地“串场”在这些兴趣班中。上海的尤楠给5岁的儿子报了一门乐高机器人课程。这项课程并不便宜,12节课就要花费4800元,课程内容主要是大颗粒积木以及机械模型搭建。尽管课程价格不菲,但机构老师的话坚定了尤楠扫码支付的决心——这个可以培养孩子的STEAM能力,以后升学有优先录取资格的机会。 其实这也暗藏着尤楠的“私心”。这两年,身在金融行业的她经历了行业的起伏,加上文理科就业分化的数据冲击,让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向有了明确规划——从小培养理科思维、STEM能力,“摸透”人工智能。 所谓STEM,是由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组合而成,而教学机构通常会在中间加上艺术,组成STEAM。这些能力则完美契合了科技特长生的发展方向。所谓科技特长生是在科技创新、机器人、编程及信息学竞赛、航模与无人机类四大领域展现出突出才能和潜质的学生,可通过专门通道进入优质中学或大学。焦虑是商机的温床。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数据,编程、机器人、研学营地等素质教育品类增长明显;面向科技特长生和信息学奥赛的“信息学”校外培训市场增速,将超过素质类编程教育市场,预计未来三年市场份额达到20%。尤楠的故事,正是这群“新产业鸡娃”的新中产家庭的缩影,也让一个曾经小众的升学通道——“科技特长生”开始走到聚光灯下。 从冷门到热门 与传统艺术、体育特长生相比,科技特长生的“含金量”正被政策与产业重新定义。招收科技特长生,并非最近几年才有的新气象。2007年南京已经在部分高中招收相关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但当时的规模不算大,共有8所重点学校,原则上每个学校的名额不超过10个。但到如今,多地、多校扩大了科技特长生的招生规模:一是名额变多,二是门槛变低。以北京为例,2024年有75所高中招收科技特长生,同比增加10所学校。同时,北京市教委允许东城、西城、海淀三区的学校跨区招收科技特长生。 与此同时,不同学校会根据自身特色,有目的性地招生相应生源。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2025年招收的科技特长生,定向招收能够能够独立完成飞机模型等特定项目的学生;北京十九中,则招收擅长无线电测向、建筑模型等技术的学生。如果长远来看,这些方向也与未来的专业抉择、产业趋势密切相关。 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下,“超常布局急需学科,同时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的定调,明确了学科升级的重要性。 与2024年相比,今年教育部发布的新增29个本科专业中,超3成专业集中在工学领域,如引入了低空技术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分子工程、药物经济与管理等专业,正是呼应了这一升级方向。这不仅加剧了学校之间对于科技特长生的争夺,也让家长加速“新产业鸡娃”的计划。而且,不少招收科技特长生的学校,如今在用分数线打折的方式招揽相关毕业生。 今年5月,南京就公布:科技特长生在取得录取资格后,中考成绩达到分数线80%就被能学校录取。从名额数来看,科技特长生的名额共计1866个,也远高于797个艺术生和197个体育生的总和。而同为特长生,同样是“曲线进名校”的升学路径,艺术生和体育生的日子变得有些“落寞”。虽然主要城市对于艺术生、体育生的招收名额还没有出现明显缩水,多地对于这两类特长生的招生比例依旧维持在总人数的3%—4%,但高考环节已在压缩艺术、体育特长生的“特权”。2024年初,吉林大学宣布停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同一时间段内,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内多所知名高校宣布停止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 此外如STEM教育2035行动计划、强基计划等,也或将进一步打开科技特长生的通道。目前,强基计划中有40%的重点专业和编程相关,而认证科技特长生的科技创新、机器人、信息学、航模类等竞赛与其重合度高,竞赛成绩在强基计划录取时可以作为重要证明,具备优先录取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