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竞赛生的暑假?不存在的!金字塔法则下,只有不停歇的攀登 ...

2025-8-18 14:02

当你们的孩子在享受暑假 吃着西瓜看电视的时候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正在全国各地的培训班里挥汗如雨 刷着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题。这些竞赛生的暑假根本不存在“假期”这两个字。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 差点没把我惊到 ...

当你们的孩子在享受暑假 吃着西瓜看电视的时候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正在全国各地的培训班里挥汗如雨 刷着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题。这些竞赛生的暑假 根本不存在“假期”这两个字 。

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 差点没把我惊到。湖北省那年派了36个人参加比赛 结果只有10个人进了国家集训队。 27.8%的成功率 意味着剩下的73%的孩子 都要被残酷地淘汰掉。

这真的是一个金字塔啊。

说到竞赛 我想起了付云皓这个名字。

这位老师曾经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满分选手 拿了两次金牌!现在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副教授 也是竞赛教练队伍里的一员。从2009年就开始带学生了 算算已经十几年了。

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的国家集训队每年只收60个人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选出来大概600个学生 就为了争这六十个位子。听着就让人紧张对不对?

我经常和家长们说 竞赛这条路 真的不是一般人能走的。不是说孩子不够聪明 而是这个选拔机制太残酷了。就像体育竞技一样 只有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几个人 才能被看见 。

可是那些在中间和底部的大多数孩子呢?他们也花了很多时间 做了很多努力 谁知道呢。

暑假?什么暑假?

竞赛学生的夏天根本没有这个东西 。他们的假期 要么就是在去全国各地培训的路上 要么人就已经坐在了培训班的课堂里。根本停不下来。

我见过那些酒店里的大会议室 都被改成了教室。里面乌泱泱的全是人 挤得满满的。从浙江到上海 到处都是这样的景象。学生们都在为九月十月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做准备。

讲真 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佩服这些孩子的毅力和坚持 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感到心疼。 这样的童年和青春 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

不过话说回来 进了那个六十人的国家集训队 就等于拿到了保送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的票。这个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竞争才会如此激烈。

要想到最后那一步 得先通过预赛 然后是高中数学联赛的决赛 最后才是全国性质的决赛。这么一步一步走下来 能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零点三九 。

什么概念呢?一万个参加的人里面 大概只有0.4个人能被选进国家集训队。这个数字换成十万人作单位的话 也就是十万人里冒出来四个。

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省份 能获奖的概率可能还要再降 也许会降到那个数字的二十分之一。这么算下来 获奖的概率快要到百万分之一了 。

说白了 这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那些竞赛班的孩子 真的不是普通人。

我接触过一些竞赛班的学生和家长 说句实话 那就不是正常人能企及的学习能力 。正常的思维是搞不定如此多的学习任务的。一般的孩子学高中校内课程就已经非常辛苦了 但竞赛班的同学都是竞赛和高考两手抓 还都要抓得很出色。

没有极高的学习效率是无法完成的。而且这些孩子还要有强大的内心 不仅要和自己比 还要和全国各地的高手比。 五大竞赛本质上就是脑力版的竞技体育 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

玻璃心在竞赛班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有 在如此高压下保准一天都待不下去。什么高手 都有可能会被秒成渣 除非是真正的顶尖牛人。

看到这里 可能有家长会问…我家孩子到底要不要走竞赛这条路?

我的建议是 先看孩子的天赋和兴趣 再看家庭的承受能力 。

竞赛这条路 不仅需要孩子有过人的数学天赋 还需要家长有超前的规划和坚定的支持。现在的竞赛越来越低龄化 很多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准备了。

但是啊 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考试机器 而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为了竞赛牺牲了孩子的快乐童年 牺牲了全面发展 那可能得不偿失。

毕竟人生是场马拉松 不是百米冲刺。有些孩子适合走竞赛这条路 有些孩子可能更适合其他的发展方向。

说到底 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还是我们做父母的 。与其羡慕别人家的金牌 不如好好思考什么样的路径最适合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关键是我们要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 用合适的方式去培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