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的夜晚,奥森北园正在上演一场夜探昆虫的活动。 这是刘丽第一次带着8岁的女儿参加这样的户外活动。孩子兴奋雀跃,早早地准备好了装备:一只头灯、一个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等。女儿对自然科学一直很感兴趣,家里买了大部头的自然科学类绘本,刘丽也带女儿逛了北京的各种自然博物馆,但是还从未带孩子参加过这种形式的观察活动。 这次,刘丽和女儿近距离观察了正在蜕壳的蝉,切实体会到了什么是“薄如蝉翼”;沿着芦苇丛观察夜鹭、黑水鸡等水鸟;还在池塘里发现一只浮在水草下的大青蛙,还有很多平时叫不上名字的昆虫。 从“看虫”到“懂虫”,刘丽发现女儿不仅记住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也开始学会借助科学工具探索自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在她看来,这就是一种实证思维的逐渐养成过程。 如今,除了夜探公园昆虫,还有很多实地研学活动也火了。最近两年随着AI人工智能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中产家长不仅仅局限于“纸上学来”,更想让孩子们“动起来”,调动眼耳鼻舌身来观察和感知这个世界,也越来越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某种思维的训练,比如数学思维、科学思维、空间思维等等。 另一名90后妈妈大渔很重视5岁儿子的科学启蒙。除了经常带孩子阅读相关的科学启蒙书籍,逛科学馆等,她还注意到同龄的小朋友们会玩一些简单的科学启蒙玩具。
最近她发现孩子对火星很感兴趣,她就给孩子买了关于组装“火星探测器”的科学启蒙包,里面有手工组装包、说明书、还有2块小小的太阳能板。自己和孩子花了2个小时拼好的“火星探测器”,只要放在阳光下,太阳能板就能给“探测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让它快速前进,连她都感叹现在的玩具都成“科技狠活儿”了。 “它可以让孩子了解探测器的能量来源,还能通过亲自上手操作来让一个静态玩具动起来,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能锻炼他对搭建模型的空间感知。”大渔说。 这些家长们认可和践行的教育理念,实际是现在正流行的一种STEM教育理念,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这个教育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 所谓的STEM理念,是一种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大学科为基础,通过跨学科整合与实践应用来培养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强调真实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博主在小红书发起一个关于STEM课程的问卷调查,有93%的网友表示有必要考虑学习STEM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创思维,提升孩子应用综合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在就业市场也会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3M公司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在过去四十多年不仅紧跟中国经济发展脉搏,探索企业的本土化发展,3M也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行各种志愿者活动,其中就有一项就是开展各种STEM相关的公益行动。 据了解,3M已连续三年支持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ICC)赛事,同时,3M也连续多年在暑假期间开展“科学总动员”系列科普活动,由3M技术人员为6至12岁的孩子们带来源于生活、趣味十足的情境科学课堂,点燃他们求索新知的好奇心,引领更多青少年迈入科学殿堂。 为了促进STEM教育的平等性,3M还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建立STEM教育基地,以及定期邀请员工志愿者为孩子们带去融合了STEM教育理念的科学互动课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AI作为“超级应试王”替代越来越多的机械工作的同时,作为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进而动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才是人之所以不会被AI取代的核心能力。 居住在上海的王凝就是这类典型的中产家长之一。她给女儿在一家培训机构花了2万元报了一年的STEM创造力课程。上课的时候,带教老师不仅会让孩子们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这里更像个大工坊,工作室里摆放着激光雕刻机、印烫机、3D打印机、胶枪、焊接机、电钻等等,孩子们什么都可以拆,电脑、自行车、计算器等。 比如,孩子们可以通过拆解电脑来理解齿轮组合如何改变速度,体验杠杆如何帮助人们节省力气。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建立起对科学的直观认知。 孩子们还会使用热熔胶枪,剥线钳、橡胶锤等各种工具,动手组装自己想创造的东西。比如,最近有一款潮流玩具LABUBU 火了,很多想买的孩子们没有买到,于是他们自己动手用3D打印机打印了一个LABUBU 出来。
“AI时代具有竞争力的个体,要拥有科学思维、工程能力、人文精神。孩子将来未必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但必须要有科学思维;将来未必会成为一个工程师,但要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家STEM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说,现在的孩子不缺乏理论,缺的上手拆解组装的动手能力。 但是,科学思维的培养,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取材,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小红书上很流行的科学实验博主,会分享很多科学实验小视频,日常生活中的一套纸杯、彩笔、扑克等等同样可以给孩子做科学启蒙教育,这些方法也引起很多家长的关注。 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了如何用扑克牌给孩子做数感启蒙,2块钱买的扑克牌硬是被玩出了新花样。比如通过听口令抢数字、数字密码、记忆挑战等小游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逻辑思维等。
现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很多高质量的科普视频。比如喜马拉雅出品的播放量达3.12亿的《原来是这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可以是孩子们打开科学大门的一种低成本方式。 一位经常鼓励孩子要敢于探索的家长说,科学启蒙并不一定要从深奥的各种理科公式开始,孩子们的科学启蒙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大自然起步。“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现象、动手种植植物或饲养小动物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以及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责任感。”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就是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就养成了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的父亲鼓励他观察、思考并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去验证。这种科学思维方法,让费曼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