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提升科研意识和能力

2025-8-17 20:33

故事的开始:与科技创新大赛擦肩而过在智能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小朋友从小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家长的分享中了解到,鼓励孩子参加青少年科 ...

故事的开始:与科技创新大赛擦肩而过

在智能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小朋友从小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家长的分享中了解到,鼓励孩子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带着好奇,我开始搜索这个比赛的相关信息,发现这个赛事的目的是这样的:

大赛旨在鼓励青少年通过参与科技类赛事,为青少年体验科学之美、创新之妙搭建起广阔的舞台,助力青少年掌握更多科学研究方法,拥有坚持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未来公民。

这个比赛采用层层选拔的方式,先在各个省市进行初选,优秀作品再晋级全国比赛。

正好那时西西刚完成了「四则运算机器人」项目,并已经提交到区里参加编程比赛。看到科创大赛的介绍,我们心想:西西的这个项目是否也符合科创大赛的要求呢?

抱着这个想法,在12月10日左右,我登录了比赛官网查看,却发现上一届比赛已经结束,新一届还未开始。我们决定过段时间再关注,但随之而来的寒假和春节准备,让

这件事暂时搁置了。

等到春节后再次查看官网时,我们地发现,新一届赛事(第38届)不仅已经开始,而且作品提交的截止日期也已经过去了。就这样,我们与这届科创大赛失之交臂,只能期待下一届的机会了。

为了不错过下一届比赛的机会,我们仔细研究了历届赛事的发布时间,发现基本都集中在每年12月底。

于是,我们在12月初就开始密切关注官网动态。等待期间,我甚至找到了往届大赛通知中的联系电话进行咨询。老师也确认说通常在12月底,具体时间要等官网通知。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大多是针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或实体作品。比如:一种适用于商场电动扶梯使用的婴儿车;自行车用带车锁功能的新型脚撑;一款适老化智能空调轮椅的设计。

进一步归纳,获奖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研究类:对特定问题做研究(例如:小学生「抽卡」现状调查与分析),创造类:解决特定问题,产生最终技术作品(例如:三目洞悉——基于感官代偿原理的视障人群家用导盲眼镜)。虽然官网只公布了获奖名单,没有详细的作品介绍,但这些发现对我们选择参赛方向已经很有启发了。

了解参赛要求和流程

终于在12月底,我们等来了期待已久的「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通知。

第一时间从官网下载了62页的「申报指南」,这份正式的参赛指南让我们感受到了比赛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仔细阅读后,我们发现比赛设置了多个不同的参赛板块: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板块;青少年科技创意板块;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板块;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板块;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板块;优秀组织单位评定板块。

面对这么多板块,我们一开始有些困惑。但通过认真研读文档,我们理清了思路:我们应该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板块」。这个板块要求参赛者提供具体的研究成果或创造成果,比「青少年科技创意板块」(只需要提供创意或想法)的要求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未来想申请一些学校的科创班,「科技创新成果板块」的获奖经历往往会受到更多重视。

选择参赛类别:编程还是数学

深入研读申报指南,我们又发现科技创新成果板块下还细分了多个学科类别:

这让我们面临一个新的选择:西西的项目既涉及「数学」,又涉及「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该选择哪个分类呢?

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分析了两种选择的优劣:

1)如果选择「数学」类别,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研究方面,探讨如何运用编程和AI来培养数学思维。

2)如果选择「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类别,则更适合展示作品本身——这个应用题出题解题机器人的实际功能。

如果是以作品形式参赛,最好能有图形界面,并加入用户反馈功能,这样会让作品更有说服力和体验感。但考虑到距离提交截止日期只有一周多时间,要开发这些新功能

几乎不可能。权衡之下,我们决定选择「数学」类别,将项目定位为一项数学思维训练的研究成果。趁着等待的时间,我们开始研究往届的参赛作品,希望能找到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