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成焦点议题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教育"、“AI+”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上宣布:"我国将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今年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 ...
两会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成焦点议题
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教育"、“AI+”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上宣布:"我国将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今年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重点布局新兴学科建设。"这一表态标志着我国教育正式迈入AI深度赋能的新阶段。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1.全国人大代表胡国柱提出:"建议在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增设人工智能、编程、创客等前沿领域课程,将编程教育纳入必修内容。" 2.广东省政协委员杜兰建议:"在文科教育中增设编程基础、数学分析、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让文科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工具。" 3.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提议:“加强教育培训,促进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高质量就业。” 从白皮书发布到多元化的政策建议,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变革正逐步渗透到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中。 政策演进:编程教育发展路线图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 2015年,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鼓励中小学探索STEAM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2017年起浙江省把信息技术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其考试范围包括编程、数据库处理、表格处理等;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标准(2017年版)》,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将编程、计算思维、算法、人工智能、开源硬件、网络空间安全等作为必修内容; 2020年,教育部以及北京、浙江、武汉、厦门、四川、青岛、西安等多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累计发布10项文件,推动青少年编程教育发展。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并注重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弥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 2024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加强科学教育,强化核心素养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