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信息学奥赛里跑完全程的孩子,是靠“坚持”走到最后的吗? 我从编程题老师的角度,来讲一讲自己的观察。 初期天赋极高,没有练习这种是一类,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由于基础数理逻辑的前期培养,对问题的理解较为容易接受。 算的也快,一些计算也很快。应试技巧,可以很好的引导,并掌握应用。 没什么时间练习,因为兴趣太广泛。散弹枪式的兴趣班,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 基本是参加了一场比赛,轻松获得二等奖,就退役不学了。 拿了“两个月编程体验卡”初期表现平平,练习较少这种是一类,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由于没有前期的培养,我是指提前1-2年的超前学,没有浅奥的培养,没有基本功的训练。 使用电脑的操作,如同一片荒漠,打字完全是“啃馒头”一样,一点一点敲。 对“训练”一词,从来没听过。 没有刻意训练过写字速度,所以平时校内作业无法快速完成。 每天都是很晚睡觉,每天都是很努力地追赶。校内压力大,自然就没有“闲情逸致”投入到编程的世界里。 何况“习练编程技能“又是一个时间大坑。 好在爸妈认同,孩子听话,慢慢跟着学。两年后,依然可以在复赛中获得奖项。 但因为校内方面,从压力大,变成压力巨大,无奈离开编程的课堂。 拿了“两年编程周边游”初期表现平平,练习多这种学员,就是 zq 目前能遇到的最好的生源了(怎奈咱水平不到位,吸引不来天赋选手)。 不过,zq 的加工能力,还是在线的。 因为孩子年龄的因素,并没有那么听话,调皮捣蛋自然少不了。 这都不要紧,只要你学会了,你蹦到天上,我也会在下面给你点赞。 练的多,确实练的多,一道题目,自己加练,反复练。 半年的学习效果,堪比一年。 一年的学习效果,堪比两年。 在学习过程中,较好的锻炼了基础学习习惯、基础数理逻辑、基础计算能力、基础阅读表达能力。 拿了“一年编程深度游”初期天赋极高,有精力投入练习zq 渴望你的到来讨论一下“天赋”我们很多科目的学习培养过程中,非常强调天赋一词。 为什么? 尤其是在高端局中,在顶尖教练眼里,天赋十分重要。 zq 当前的理解是,顶尖教练的注意力资源十分有限,均摊到希望较低的培养对象上,等于砸自己的招牌。 当然,因为天赋不行,尽早劝退,对于家长也是一个宽慰之举。 另外,教练说娃儿天赋不行,有一个心理学解释,叫“认知闭合需求”。 家长必须有一个认知闭合,希望迅速、明确地结束模糊或不确定的状态,以获得心理上的舒适和稳定。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有前辈说我 zq 不行,我是会直接放弃,还是死犟干出来成绩,甩他一脸呢? zq 应该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后者。 倔强,这一个令人不舒服的性格,却是成事的基础要素。 在学习中,除了保持高情绪价值,也要不断迭代提升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 从而提高自己成功的几率。 我们能接触到的大部分工作、大部分学习,都走不到需要拼天赋的层次。 都是在较劲谁更努力这个层面。 当我们真的走到拼天赋惜败的那一天,我们已然成为普通人眼里的顶尖高手了。 我举几个大家熟知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