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上周一位妈妈的提问,她现在比较纠结,因为AI时代的来临,总觉得要让孩子多做一些准备,现在市面上打着很多AI旗号的课程,除了AI课,还有就是编程课,她非常纠结,要不要让孩子先学起来?
我这边也问了不少计算机方面的从业者,以及这方面的教育研究者,综合起来,得出了下面的一些结论,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可以作为大家的一些参考。
首先,我们先要让焦虑的头脑冷静下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AI时代,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我想应该就是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充分利用AI,并且与AI互补的人吧?
有些事情,AI如果能做,并且能够做的很好。那我们就不能在这方面再跟AI去竞争,因为在这个方向上,再努力,最后还是会被AI取代。
还记得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吗?
作为传统行业的汽车业,马斯克怎么跟这些在各个领域,包括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都已经趋近完善的汽车行业竞争?
他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从汽车行业最原始的问题出发,提出最基础的问题,脱离已经有的产业链和流程体系,用一种创新的方式解决基础问题,并在这个新的方向上,重构了新型的汽车产业链,才有了电动车行业的创新迭代。
以此来举例,AI的职能更像是在已有的产业链条中,进行具体执行。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就是类似于马斯克这样,能够找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方向,做出决策的人。具体在执行这个方向上,就是AI的长处。
就目前来讲,我们会发现,普通人的发展空间可能被大大缩小。AI时代,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分析判断、做决策、有创造性的能为能力,而对于某些具体环节进行执行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少。
即便是之前被认为高薪岗位的码农,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风险。怎么也想不到,AI的发展可能会端掉这部分人的饭碗。
因为AI可以自行按要求写代码,不仅可以写代码,还能自行运行,并且通过运行来进行自检,这要比大多数的程序员写的代码都要好,所以,这个社会,普通的写代码的岗位,需求就会大大降低,而真正需要的,就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懂代码,能够判断代码,又真正能够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所以,这是个人极其综合能力的培养。
怎么去培养这类的人才呢?
我认为除了扎实地学好学校的知识之外,就是要提升自己的阅读量和眼界,要有自己的生活,要有空白的时间好让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不是把人培养成工具人,因为工具人最后就是会被AI取代,只有有自己的生活,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才会迸发出个人的创造力。
过量的学习和刷题的时间,会侵蚀孩子对于生活热诚,创造力和思考力也容易被消磨殆尽。
所以,孩子有没有把学校的知识学扎实,有没有保证基础的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是基础。然后孩子还有对生活的热情,时不时地自己会想着去倒腾一些新鲜玩意,这个也非常重要。
然后,我们再进入到第二个环节,去讨论。
如果孩子本身课业都没有学好,又是大量的补课,那就不建议去趟什么编程这趟子水了。 如果孩子课业比较轻松,也非常热爱生活,那么如果孩子想多学一点,也没有问题。
这里,我们就说到了编程这个方向。
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少儿编程和真正的编程,或者后者说的信息奥林匹克竞赛方向。
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首先少儿编程,通常就是三个方向,Scratch、Python和C++。 什么是编程思维?
简单点理解,就是我们写一个命令,去命令计算机执行,然后可能就会产生一些生成。
但是计算机执行的时候,不明白人类的语言,计算机执行的时候,用的是机器语言,我们常说的代码就是机器语言,而且,这些程序的编码都是按照规则组织。这就组成了我们说的编程的基础。
对于孩子来讲,特别是年龄小的,他们没有办法去学习那么多的代码,所以,就出现了类似于Scratch这种平台,隐藏了代码,通过图标来表示代表,所以很小的孩子,也可以通过Scratch的操作,一步步地生成一个动态的视频,或者其他的。
所以,也可以认为Scratch更多的是一种程序工具,重点就是“工具”,至于真正能否使用好这个工具,最根本的还是看操作的人。
所以,少儿编程,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去了解这个工具,但是并不能通过使用这个工具,就能够把孩子变成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工具只能帮助更有想法的人插上翅膀。
Python和c++就是计算机语言,编程常用的语言,Phthon的语法相对比较简单,所以也被用来作为儿童编程的培训。
C++则专业性更强,需求的环境更专业。所以,本身如果孩子有时间有精力去了解这些方向,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
一般来讲,就是孩子的数学得好,逻辑思维得好。
现在的机构招生,基本上不去选择学生,只要交钱都能够去上。 但是有些孩子,如果本身数学基础就弱,再去学这种语言,基本上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可取。
如果,真去学了,一周上一次课之类的,那上了也等于没上,浪费钱浪费时间。
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如果孩子数学也很好,对计算器这块也很感兴趣,那么就好好规划,差不多一周需要拿四五个小时出来学习,那么也算是为后面比较专业的信奥竞赛做一些提前的准备。
但这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老师是正儿八经的教授内容,而不是所谓的市面上,谁都可以去上的编程课,这些课程差不多就是炒炒热点,割割韭菜。
这里就会提到一个信奥竞赛。
信奥竞赛的目的,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获得另外一条升高校的通道,进入高校特招。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有这个机会,但这又是很现实的,因为这条路的竞赛也非常激烈。
真正走这条路的,除了学业之外,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竞赛培训中去,除了孩子本身的智商过硬,决心也非常重要,并不适合大部分孩子。
尤其为了有这样一条路,硬着头皮上的,可能这条路上没取得成绩,把正常高考的这条路也堵了。 同理,适用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适用于奥数竞赛生,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更好。
所以,这条路真正走出来,大家也看到了,就是顶峰的PK,只有少数人能够赢。
但是,有些家长又说了,那我家孩子也不管参不参加竞赛,就学一点,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做准备,做兴趣培养,这就到了,我后面想说的第三点。 最终,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把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弄潮儿。
最好,就是能够培养成像宇树科技王兴兴那样的人才。
王兴兴有一段视频介绍,公布了他大学时候的借书书单。
除了计算机之外,还有大量物理和数学的内容。 我说这句话,其实也是想说,基础学科的重要,数学和物理,当然还有生物。
因为AI时代,最重要的不是编程,而是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进行学习、推理和决策的一系列计算方法和规则,而编程可能是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环了,这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
当然如果孩子小时候就呈现出一种能力,那么早点去发掘引导这种技能也没有关系。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没必要跟风。
哈佛大学刚进校的学生进行的就是通识教育,不让学生直接选择对口的专业,很多学生即便有主修的专业,也会选修很多其他专业的课。
计算机,特别是编程语言,不是说不重要,的确也很有用。
但是过早地去专业化,也会蚕食掉孩子开放性地视野去了解探索这个世界的时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是全方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激发他们更多了解这个世界各个领域的好奇心,而不是告诉他,这个对未来最有帮助,你就去学这个。
退一步来讲,真的孩子以后对这块编程这块兴趣,那么他真正大学的时候学的效率也要远远高于,他小时候的学习效率。根本不用担心,小时候没学编程,大了就跟不上。
所以,到这里,再总结一下:
小时候,基础的学习和阅读和拓宽的眼界更重要,想以后往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理科的基础扎实更重要;
学编程什么时候都来得及,并不是说,小时候没学,长大了就会落后,因为编程本质就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本身的思想和能力;
学习优秀,特别是理科优秀的孩子,可以尝试走信息竞赛生的路线,但是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绝对不是什么孩子都招的编程机构可以做的,另外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会非常大,竞争也会非常激烈,但很优秀的孩子,确实也值得尝试和挑战,证明自己,去早点获得名校入场券;
没有学编程,参加信息竞赛的学生,并不代表输了,在学校如果基础扎实,有能力,有信心、有热情,未来一样会有自己的天地。
学习本身就有困难的孩子,就不要浪费时间去学了,把课内的基础提升上来是正道,特别是理科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