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从五大学科竞赛的学习要求,看当下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 ...

2025-3-28 12:25

早前我写过一篇,文化课与竞赛的区别,内容比较抽象的:链接:信息学竞赛,与文化课学习,区别在哪?(入门篇)今天我想进一步展开,简要分析我们当下的五大学科竞赛,对于学习的要求,和我们普通的中小学教育,对学 ...

早前我写过一篇,文化课与竞赛的区别,内容比较抽象的:
链接:信息学竞赛,与文化课学习,区别在哪?(入门篇)
今天我想进一步展开,简要分析我们当下的五大学科竞赛,对于学习的要求,和我们普通的中小学教育,对学习的要求,差异有多大。

普通教育,涵盖过于宽泛,包括了通常我们理解的义务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大专教育等等。之所以称之为普通教育,这是有完备的概念定义的:
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主要由普通学校承担实施教育。由义务教育延续并由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中、高等教育系列,主要指通过统一招生考试进行学习的学历教育。

普通教育是和成人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教育对象和学习形式不同。本专科阶段的普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全日在校学习的教育形式。普通教育系列指由义务教育延续并由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中、高等教育系列,主要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学历教育。”


高等教育,同样也有清晰的概念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对“高等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1962年在非洲召开的由44个国家参加的高等教育会议认为,“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独立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其基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一般入学年龄为18 岁,学完课程后授予学位、文凭或证书,作为完成高等学业的证明”。 

2011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指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在专业化的教育学科领域提供学习活动。它以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学习为目标。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但由于它还包括了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因此比学术教育更广泛。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有大学、专门学院等。” 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


那么,请大家冷静思考一下:在我们脑海里,我们所期待的,孩子参加的良好教育,是指上面的哪一种呢?


教育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太大,因为只要有人,就存在教育。我不打算太发散,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今天我主要讲一个具体的对比:

前提假设:我们来看待适龄的中小学生,目前都在常规的中小学就读。

1. 有的同学,会参加五大学科竞赛,面临学科竞赛所需要的学习要求。

2.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参加普通校内的文化课学习,面临校内或者升学的学习要求。

3. 这两类学生,在将来,都要面对高等教育,也就是升大学。择校参与高考,或者保送/强基/综合评价,以及各种营,等等各种招生计划。


我们进一步抛开功利的因素不谈,就说这两类同学,他们的学习路径与成长过程,有怎样的不同呢?


常规文化课学生

同学们首先是跟着校内的体系走,校内是跟着教育部整体指挥方向走。对于文化课领先的名校,通常会提出更高的文化课学习目标,也具备科学的培养体系。同学们注重多学科均衡发展,在达到整体考纲要求的情况下,不断加强自身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通常,文化课学生,通过小升初、中考、高考、成人考试等等,实现了大规模的群体分流。在这个体系当中同学,首先是进入到各自不同的大类划分当中。然后,每位同学在各自的分类群体当中,充分去发挥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综合能力,直到走上社会。


竞赛竞技学生

参加竞赛竞技的同学,当然,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沉淀,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好比是要想成为一名语言大师,首先必须先学汉字,学说话。那么同学就会在小学开始,提前完成许多更高年级的知识体系沉淀,这样一路走到初中阶段。

竞赛同学们,通常会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提前规划,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家长和多方的科学规划之下,正式进入到竞赛体系的学习和训练当中。

到了这里(几乎是从初中阶段开始),同学们会逐渐面临到:更加接近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

我在这里,用三个词语概括:兴趣驱动、自主探索、攻坚克难

看到这三个词,有的朋友可能要抬杠了,说现在多的是大学生,到了学校就废了,打游戏逃课退学。对不起,这些群体我不谈,他们遇到的困境,不在我个人能力的解决范围之内。我在这里只谈:有自身明确目标,有比较良好的自驱力,参加高等教育的同学。

高等教育,或者说良好的大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什么形式?我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就是好的形式。

道理很简单:我们面临的真实世界,就是一个剧烈快速变化发展的世界,我们会不断遇到越来越多,我们过去从未曾遇到的难题,我们每一代人,必定是要去突破,属于自己这一代的困难。那又怎么可能,用过去甚至快要被淘汰的学习形式,来应对当下或者未来的新局面呢?显然不可能。

那么,我们能够抓住的,必然是变化当中的不变:学习能力,驱动能力,探索能力。


竞赛训练的特点

一、新

如果都是学习的训练,常规文化课的创新,与竞赛竞技的创新,哪一个更新?我觉得是竞赛竞技。一群最聪明的脑袋,看遍了全球最新的各种趋势,输出了最前沿的竞赛难题。这其中的新,不是某一所学校的文化课老师,可以相提并论的。


二、思

对思维的考验,是非常丰富且灵活的。之所以竞赛近些年,成为许多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也是在于此。好学校,不可否认,存在筛选人才的可能性,这是无法回避的。同样是文化课满分的同学,摆在一起,如果真的只有一个名额,究竟选谁呢?好难选。就看谁的思维领先。没办法,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维

这里的维,指的是维度。维度越多,我们思考的层次就越丰富。竞赛竞技,拥有非常多的考察维度。同样一个问题的情景,我们可以展开解决的层次,是很多的。每当孩子站上了一个层次,他们所感受到的思维打通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我们试想一下,未来同样的两个人,面临同样的多维度的问题情景,必然是拥有丰富思维层次的人能够胜出。



未来我们一定会面临:快速变化、多层次体系、复杂因素混合、跨领域跨学科交叉,这样一种网络状的真实世界。

那么,您的孩子,接受过训练,和没有接受过训练相比较,您觉得,会存在稍微的不同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