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个竞赛生家长的杂感:IMO金牌选手的启示,找到属于你的"通关秘籍 ...

2025-3-28 11:42

昨天看了有关姜志诚采访的一篇文章,文中谈到学霸姜志诚有关学习经验的分享。我觉得,竞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这一定要经过反思、练习,以及挫折总结出来的。可以吸收别人的一些优点,但核 ...

 昨天看了有关姜志诚采访的一篇文章,文中谈到学霸姜志诚有关学习经验的分享。

我觉得,竞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这一定要经过反思、练习,以及挫折总结出来的。可以吸收别人的一些优点,但核心还是需要自己。

 

这和高考不太一样,因为假如有一本高考必读的教材你读不懂,那一定是知识体系有问题,然而竞赛并没有这个概念,每个高手都有适合自己理解的一套体系,而不同的体系也对应可能截然不同的方法,以及适合的题目、书籍。

没有万能钥匙

姜志城说竞赛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句话让我想起小时候玩RPG游戏。

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的打怪升级路线——有人喜欢狂刷小怪攒经验,有人直奔BOSS挑战极限,还有人到处找隐藏道具。

竞赛也是这样,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我见过太多孩子捧着某位大神的经验贴当圣经,结果越学越迷茫。

就像让一个习惯近身战的战士硬要学法师放风筝,能不别扭吗?

试错才是正解

"反思、练习、挫折"这三个词太真实了。去年遇到过一个学生,刷题时总把错题本记得像艺术品,但从不重做。

直到有次比赛连续栽在同类题上,才哭着说:"原来抄十遍不如做一遍。"

现在孩子都怕走弯路,可哪个金牌选手不是踩着WA(答案错误)的提示爬上来的?

那些让你抓耳挠腮的错题,才是真正的经验包。

高考像地铁,竞赛像越野

比喻太精妙了!高考确实是固定轨道——教材、考纲、评分标准都给你画好线。

但竞赛完全是另一回事:有人靠几何直觉打天下,有人用代数暴力破解,还有人是组合数学的鬼才。

就像之前曾经接触过的两个竞赛生:一个把《奥数小丛书》翻烂了,另一个却靠刷历年真题总结套路。

最后分数一样漂亮。

警惕"参考答案依赖症"

最怕听到学生说:"老师,这个解法和你讲的不一样..."拜托!竞赛题要是只有标准解法,那不成流水线作业了?

姜志城说的"不同体系",在考场上往往就是灵光一现的胜负手。

记得有道组合题,标准解法要构造复杂模型,结果有个孩子用递推数列愣是推出了答案。

批卷老师当场感叹:"这思路清奇啊!"

你的"知识树"长什么样?

高手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不同品种的树。有人是枝干分明的雪松,有人是盘根错节的榕树。

建议每个竞赛生都画张自己的"知识地图":哪里枝繁叶茂,哪里还是荒漠。

这比盲目刷题有用十倍。

最后说点实在的

  1. 每周留半天"自由探索"时间,试试非常规解法
  2. 错题本要记录"当时为什么这么想",而不是光记正确答案
  3. 找到3-5个和你思维模式不同的高手,看看他们的解题录像
  4. 保护好你的"怪思路",说不定哪天就是杀手锏

说到底,竞赛最大的魅力,就是允许你用自己的方式征服难题。

就像姜志城说的,与其复制别人的成功,不如打造自己的"屠龙宝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