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当 AI 来袭,少儿编程的新方向是什么?

2025-3-28 11:33

9 年前,斯坦星球 CEO 崔显耿离开自己耕耘多年的 K12 学科教育行业,投身STEM 编程教育。9 年间,他们历经疫情、双减,在行业的起伏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截至 2024 年底,斯坦星球已经在线下覆盖 60余座城市,拥有 ...

 9 年前,斯坦星球 CEO 崔显耿离开自己耕耘多年的 K12 学科教育行业,投身 STEM 编程教育。

9 年间,他们历经疫情、双减,在行业的起伏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截至 2024 年底,斯坦星球已经在线下覆盖 60余座城市,拥有数万名正式学员,疫情后营收大幅增长,2023~2024连续实现规模化盈利。

如今,大模型汹涌而来,将少儿编程行业带入新的时代。技术的发展令人兴奋又焦虑,DeepSeek、ChatGPT 究竟给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未来世界还需要编程能力吗?AI 介入教育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都是行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斯坦星球是如何应对这一波 AIGC 浪潮的?在近日的采访中,崔显耿对多鲸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大模型的出现正印证了他当初决定投身 STEM 教育时的判断:知识本身的价值正在下降,教会孩子如何获取和运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AI 时代,「技术虚无主义」的蔓延正验证了「知识本身的价值正在下降」这一观点。

当大模型可以代替人类编程,许多人都在发问,孩子还需要学习编程吗?会不会如李彦宏所说,以后基本不会存在程序员这个职业?

在崔显耿看来,学习编程依然有必要性,「就算是用大模型编程,如果你一点都不懂,它生成后你也没办法检查正确性,无法和它进行对话交流。并且编程学习本身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个极佳的学习媒介。但是,如果只以学会编程为目的,肯定是落后的。」崔显耿说。

以人工智能第一语言 Python 为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 Python 课程都只以教会 Python 为目的,即便学会也很容易被 AI 替代。

斯坦星球在 GPT 刚刚兴起的 2023 年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此他们推出了「Python AI人工智能」全新课程

相比于集中在软编的普通课程,斯坦星球的这套课程主打「软硬结合」,让孩子接触真正的人工智能。课程前两个阶段以软编为主,后面的阶段均结合智能硬件开展项目化学习,应用 Python 编程制作实体项目,如人脸识别、语言识别、交互台灯、手势控制机械手等等。另外斯坦星球还为学员提供了百度 AI、亚马逊云科技等平台工具,整合 ChatGPT 和 DeepSeek 等大模型,帮助学员可以在前沿平台上运行、创作自己的作品,利用AI工具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可以利用亚马逊 Deep Racer 平台,通过 Python 编写代码和训练模型来控制虚拟赛车的行驶,感受无人驾驶技术。在此基础上,学员们可以参与国内国际知名的赛事活动,更好的检验学习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硬件层面,斯坦星球甚至会用到英伟达 Orin 这种尖端 AI 芯片,确保学员能与业界最前沿的 AI 应用接轨。

崔显耿表示,斯坦星球目前应该是市面上唯一一个做这类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 Python AI 课程的机构。

这样的反应速度靠的是坚实的研发体系。在此前的采访中崔显耿就对多鲸表示,斯坦星球从成立以来就坚持自研课程,年课程研发投入超过两千万。这套 Python AI 课程的研发耗时一年且在不断迭代中,研发过程融合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地高校教授和大牛团队的力量。

能够根据时代发展持续创新和自我迭代,或许这就是斯坦星球穿越行业周期的密码之一。

除了倒逼课程研发之外,大模型本身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已经融进了 STEM 教育的方方面面。

ChatGPT 爆火时,斯坦星球就已经接入了大模型辅助管理和教学。比如用 AI 帮助学生解析作业、根据学员过往成绩进行个性化推题、跟踪学习进度、辅助老师备课等。

今年斯坦星球还将推出一系列包括 AIGC 在内的科技通识课,即「四个一万」计划:让一万个人来上 AIGC 的课、让一万个人学习 3D 打印、带一万个人参加中国大飞机制造车间、带一万个人拆家电。

这些通识课面向全社会开设,因为崔显耿认为,AI 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人人都需要学习,人人也都可以是老师。

「来上我们通识课的有小孩、家长,甚至养老院的老人。有些小孩在某些方面很擅长,我们也会鼓励他给其他学生甚至家长们上课,传统的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很大程度上都被打破了。」崔显耿说。

许多家长在通识课上收益良多,又会助推孩子的学习。「比如他们想让小朋友背十个单词,就会让 Kimi 编写一个故事,将单词融入到故事中,再用Motion 把故事做成小动画,小朋友就会学的很开心。」

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 AI 和教育融合的边界在哪里?学生是否会依赖 AI 老师不愿意独立思考?

崔显耿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一个前提:学习的主角是谁?

「理论上来说,学习的主角是学生。但普遍的现实是家长和老师在要求孩子学习,孩子并没有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如果是这样的状态,你给他再强大的 AI 都没有用。」崔显耿表示。换句话说,AI 只能赋能那些热爱学习,掌握了思考方法的一类学生。

基于以上理解,斯坦星球始终坚持「为理解而教,为创新而学」教育理念,在 STEM & AI 教学过程中极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以老师为主角,不以分数和知识点掌握为目标,而是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个理念听起来简单,但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

所谓为理解而教,是指不会让学生背诵某个科学原理或定理公理,而是让孩子动手实践,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假设验证,找出问题的答案和规律。以恐龙科学课为例,他们会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火山喷发实验,在敲敲打打中建立基础的地质概念。课后则会鼓励学生向家长复述课程,以便理解、消化知识点。

为创新而学,指的是学员学习了一个知识点以后马上要学以致用,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甚至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而不是说所有人的作品呈现都是一个样子的,那只是模仿,没有创新。

在所有课程中,老师都不会直接告知答案或实验结果,而是去启发和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任务。崔显耿表示,斯坦星球的每间教室都布有摄像头,也会随机抽查课堂,一旦发现老师直接给出答案,便会判定课堂不合格。

在大模型使用上,他们则对 ChatGPT、DeepSeek 等模型进行了本地化部署,成为孩子们 24 小时的 AI 老师。斯坦星球还特别设定模型不会直接给出答案,只提供分析思路,或者针对学员的答案进行解析,避免学员们偷懒直接抄答案

「虽然我们只是一家机构,改变不了大环境,但也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做点事情,帮助孩子快乐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崔显耿说道。

迈入 2025 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少儿编程赛道的蓄水池越来越小。行业竞争加剧,如何找到自身核心竞争力,摆脱无效内卷,是摆在所有 STEM 教育公司面前的问题。

前几年,在疫情等大环境的影响下,斯坦星球选择了用 OMO 模式跑通运营,但目前已重新明确了「深耕线下」的差异化定位。

「要落地 STEM 和 AI 教育,深耕线下比线上,甚至 OMO 模式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崔显耿表示。斯坦星球的 STEM 课堂配套了数千种教具和大量硬件,深耕线下,也意味着他们将继续深耕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特定的产品线,如人工智能板块中较难的部分,他们则会邀请清北复交等名师线上授课,保证学习效果。

除软硬结合外,斯坦星球线下课程还涉及到许多需要协作的项目。在崔显耿看来,团队合作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这是课程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点。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几乎都是单打独斗,缺少了社会化训练。而斯坦星球的很多项目、比赛都是团队协作式的,学生要学会沟通、妥协、协作,学会做 Leader 或者服从者,这会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同理心。

「举个例子,4 个小朋友一起打比赛,其中一个发挥失常影响了团队成绩,刚开始其他人可能会愤怒、指责,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安慰、理解对方。但经过一个赛季的磨合,他们会明白失败是正常的,心态会更成熟,能够包容自己和别人。」崔显耿说。

除差异化定位外,在行业红海中生存还需要精细的运营能力,崔显耿将斯坦星球的运营策略总结为「建设三个基础设施」


第一个基础设施就是团队。教育培训属于人力和服务密集型行业,员工就是公司的核心资产。崔显耿认同「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理念。斯坦星球成立 9 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是疫情停课期间都会准时、足额发放工资,现在还会给员工利润奖金激励,将公司发展与个人成长利益挂钩。疫情期间退费通道也始终畅通,切实保证家长和孩子的利益。相应的,崔显耿也对自己的团队非常满意,甚至有点小骄傲:「我们应该是行业内最努力也非常高效的团队了,大家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很强,这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


第二个是课程研发。斯坦星球从成立以来就坚持自研课程,内部研发人员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数十人,有效保证了课程的持续研发迭代。2023 年斯坦星球还成立了「星球智库」,聘请国内外多位教授学者指导教学教研。崔显耿表示,经过多年的累积和迭代,斯坦星球的 STEM & AI 称得上是市面上最丰富、最整合、体系最完善的课程。


第三是系统化流程化建设。区别于许多用标准化系统的公司,斯坦星球是自研系统,包括 CRM 系统、课件系统、编程平台、小程序、App,以及内部的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内部全部打通,且与工作流程相匹配,以此保障全国 100 多家门店的高效运营。斯坦星球也一致的更新顾客服务流程,设立了一套完整的健康指标,引导员工高效的完成工作。「这种精细化的运营保证了公司从上到下都能用数据指导工作,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崔显耿说。


这三种基础设施保证了斯坦星球运营的稳定性,2024 年斯坦星球持续保持现金结余大幅增长和规模化盈利。


放眼未来,政策的利好似乎让 STEM 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2024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 2030 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今年 3 月,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 年)》,计划从今年起全覆盖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这对 STEM 教育机构来说意味着什么?


崔显耿认为,这些政策会推行改变教育理念,提高 STEM 教育的渗透率,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机遇大于挑战。当体制内学校的 AI 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时,他们必然会去校外寻求更专业的 AI 教育机构。


但崔显耿并不希望 STEM/AI 教育成为所谓的「主科」,因为 STEM/AI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如果将之纳入应试体系,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孩子的负担。「我们应该先想清楚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育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果依然是应试,融入再多的 AI 又有什么用?那反而会让孩子学习压力更大,更不爱学习。AI 的发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应该改变以分数为主的选拔方式。」


时间回到 9 年前,身为两个孩子父亲的崔显耿因为不认同刷题军备竞赛式的应试教育,选择创业做 STEM 教育。9 年后,在 AI 浪潮之下,崔显耿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正如他在 9 周年寄语中所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开启,教育不是灌输知识的流水线,而是点燃思维创新的火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