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CSP-J/S 参赛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入门组和提升组的参赛人数分别比 2020 年增长了 204% 和 143%。信息学竞赛的热度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这条升学“捷径”。然而,面对信息学这门学科,许多家长却陷入了认知误区,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走了弯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误区,并附上家长自查指南,帮助孩子少踩坑、多进步! ✨误区一:信息学只是“玩电脑”,对升学没帮助 “学信息学不就是玩电脑吗?能有什么用?”这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事实上,信息学远不止“玩电脑”这么简单。它是一门涉及算法设计、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等核心内容的学科,能够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更重要的是,信息学竞赛成绩在升学中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以 CSP-J/S(信息学竞赛的入门级和提高级比赛)为例,获奖选手在中考自招、高考强基计划中往往能获得优先录取或加分的机会。比如,2024 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中,信息学竞赛获奖者占据了相当比例。信息学不仅是兴趣的培养,更是升学的“硬通货”。 ✨误区二:孩子太小,学信息学太早 “孩子才小学,学信息学是不是太早了?”其实,信息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可以从 Scratch 等图形化编程工具入手,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语文理解能力后,就可以直接进入 C++ 等编程语言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学的核心是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写代码”。过早让孩子陷入低龄编程的娱乐化误区(比如只学机器人或趣味编程),反而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建议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为后续信息学学习打好基础。 ✨误区三:缺课无所谓,赛前突击就行 “信息学不就是写代码吗?缺几节课没关系,赛前突击一下就行。”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信息学的知识体系高度系统化,从 CCF 发布的 NOI 大纲可以看出,每个知识点都环环相扣。缺课会导致知识断层,影响后续算法的理解和代码实现。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对“递归”这一基础概念理解不透彻,后续学习“动态规划”等高阶算法时就会非常吃力。信息学学习不靠死记硬背,而是靠扎实的理解和持续的练习。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学习进度,避免随意缺课。 ✨误区四:一次比赛没获奖,孩子就没天赋 “孩子这次比赛没拿一等奖,是不是没天赋?要不要放弃?”这是很多家长在比赛后的第一反应。然而,一次比赛的成绩并不能决定孩子的天赋。以 IOI 2020 金牌得主周同学为例,他在前两次信息学比赛中都未能获得一等奖,但这并不妨碍他最终站上国际舞台。 竞赛成绩的波动是正常的,家长需要理性看待。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首先要分析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扎实,还是缺乏比赛经验?如果是前者,可以针对性补足短板;如果是后者,则可以通过模拟训练提升应试能力。坚持比天赋更重要,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长期的学习规划,而不是因为一次失利就放弃。 ✨误区五:信息学只适合男生 “信息学是男生的领域,女生学这个干嘛?”这种性别偏见依然存在。事实上,信息学并不分性别,女生同样可以在这个领域取得优异成绩。比如,2022 年 NOI 金牌选手中就有多位女生,她们用实力证明了性别不是限制。 信息学的核心是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与性别无关。家长应该鼓励所有孩子,无论男女,都去尝试信息学,发掘自己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