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小蒜头带大家探讨了 “C++为什么成为少儿编程的‘唯一选项”(相关内容),这篇文章引发了不少家长和程序员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 C++ 过于困难,不适合孩子学习;也有人觉得它只是竞赛语言,实际应用价值不高。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在阅读后依然心存疑问,希望小蒜头再谈一谈 “学 Scratch 真的没用吗?”、“其他编程语言的比赛就不值得参加了吗?” 这些问题。
其实,小蒜头在文中提到 C++ 是少儿编程的“唯一选项”,主要是针对高年级阶段,尤其是考虑特长升学等现实因素时,客观上没有更好的选择。然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在数学和语文基础尚未扎实之前,使用 Scratch 培养编程思维、参加相关比赛来提升成就感,都是合理且有益的。 作为家长,在孩子年幼时,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文本理解、语言表达、抽象思维和过程拆解能力。这些核心能力决定了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的认知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学习更复杂知识的效果。 不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局限于 Scratch 动画创作、Python Turtle 画图等编程方式。围棋、数独、搭积木、Minecraft,甚至跟着父母学做饭,也都能起到类似甚至更优的效果。 正如最新的竞赛年龄政策(相关内容)所倡导的,不宜过早强化参赛和竞争。尤其是在小学三年级甚至更早阶段,太功利化的给孩子施压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初心,甚至为了获奖养成死记硬背代码的习惯,反而不利于长远发展。培养兴趣、提升综合能力,才是这个阶段为孩子好的选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文本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往往会在四、五年级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在这个关键阶段,家长需要调整引导方式,不能仅仅让孩子沉浸在“有趣”的事物中,而要帮助他们逐步过渡到“有用”的学习方向。 此时,课程的选择应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孩子的兴趣从单纯的好奇心,转变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为未来初、高中阶段的科技特长升学提前做好准备。学习如何简化和规范理解问题,并使用 C++ 语言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一个值得重点培养的方向。 与此同时,家长还需要结合孩子的升学规划和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综合考量。在信息化社会,选择一个长期受益的学习方向至关重要。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凭借其严谨的评判标准、公正的竞赛规则以及广泛认可的公平性,自然而然地成为众多家庭的优先规划选项。 而到了高中阶段,每年信息学奥赛更是有 50 名选手直接保送清华、北大(相关信息),同时,在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中,拥有信息学竞赛成绩的学生也能获得极大的优势(相关信息)。 从小蒜头的观察来看,那些最终能稳步提升信息学成绩并成功用于升学的学生,大多在四年级后就开始扎实学习 C++,逐步打好基础。因此,无论家长是出于何种原因规划孩子的编程学习,都应该确保他们在合适的时间积累足够的 C++ 语言基础,做到厚积薄发。 当然,虽然“对升学有帮助”是一个现实的考虑,但家长在引导时也要注意,不宜过早、过多地向孩子传递过于功利的观念。让孩子保持对科技的热爱,在信息学学习和算法求解中找到持续的动力,才能让他们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