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加CSP-J/S认证需符合年龄条件的公告
学习计算机科学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及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并非越早越好。近年来,参加CCF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CSP-J/S)的小学生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小学生过早参加CSP-J/S对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不符合CCF 组织该能力认证的初衷。另一方面,部分中学将小学生的CSP-J/S成绩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这将带来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升学秩序。
为此, CCF NOI竞赛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做出决定,对参加CSP-J/S者的年龄加以限制:
报名参加CSP-J/S的被认证者在当年9月1日(不含)需满12周岁,包括第一轮和第二轮,参加NOI相关竞赛的规则同此。
此规则从即日起实施。
此公告。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25年2月13日
作为家长,您可能会疑惑:这项政策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孩子还能学编程吗?未来的规划是否需要调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一、新规背后的“良苦用心”
“低龄化竞赛”的隐忧 近年来,小学生参加CSP-J/S认证的比例激增。例如,2024年厦门赛区中,三分之一的参赛者是小学生,最小的仅三年级(约8-9岁)。虽然孩子展现出的天赋令人惊叹,但过早接触高难度竞赛(如涉及递归、动态规划等复杂概念)可能导致两种问题:
回归教育的本质
CCF明确指出,编程学习的核心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越早越好”。新规的初衷是避免低龄孩子被过早卷入竞争漩涡,让教育回归兴趣培养的本质。
二、家长最关心的三大问题
问题1:孩子未满12岁,还能学编程吗?
当然可以!学编程≠参加竞赛。新规限制的是“认证考试”,而非学习本身。
问题2:竞赛年龄限制会埋没“天才少年”吗?
CCF并未“一刀切”。例如,山东考区已推出**“CSP-X”小学组认证**,为低龄学生提供适配的竞赛平台。未来,更多地区可能推出类似政策,兼顾能力与年龄的平衡。
问题3:竞赛升学优势还在吗?
竞赛成绩仍是名校科技特长生的“敲门砖”(如人大附中要求CSP-J一等奖或S组二等奖以上),但新规将筛选出真正具备能力的学生,而非“拔苗助长”的低龄选手。
三、给家长的建议:理性规划,科学培养
兴趣优先,警惕“抢跑”陷阱 小学阶段的核心是培养兴趣和基础思维,而非冲刺竞赛。研究表明,过早接触高难度内容可能抑制创造力。
关注替代路径
参与校内编程社团或兴趣班;
选择地方性认证(如CSP-X);
通过机器人、科创比赛等多元化方式展现能力
重视心理健康 一位家长曾感叹:“孩子为备赛每天熬夜刷题,成绩上去了,笑容却没了。” 新规的推出,正是为了减少这种“牺牲童年换分数”的悲剧。
教育的终点不是竞赛,而是成长。编程是未来的语言,但孩子的成长没有“快捷键”。毕竟,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